屠呦呦这个名字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句古诗,在古文中,蒿也被译为艾蒿,即青蒿,这好像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正是因为屠呦呦,才得以让青蒿成为一株“济世神草”;也因为她,才得以让青蒿素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在二十世纪60年代,疟疾猖獗,其极高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决心让各国组织科研力量研发有效药物,而屠呦呦因为吃苦耐劳,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国治疟科研团队的组长,而当时中国的研究条件不比现在,且当时情况特殊,实验室物资匮乏,他们只好买来7个大缸,土法提炼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防护措施。每个科研人员都出现了一些症状:头晕恶心、四肢乏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翻到晋朝时期的一本《肘后备急方》,上面写着治疗疟疾的草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灵光乍现。经过整整380次失败,最终她用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而据屠呦呦的丈夫回忆,妻子整天整夜的泡在实验室,回到家的时候,满身全是酒精的味道并且在药物研发成功之后,以身试药,证明青蒿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小。消息公布,世界震惊。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困扰世界千年的疾病,竟然在古老的中医典籍里找到了解决方法。
由于全身心投身于科研事业,屠呦呦对家庭的愧疚也是最多的。在事业和家庭都需要她的时候,她选择了前者,以至于她的大女儿四岁就被送进托儿所全托,好几个月也见不上妈妈一面,她的小女儿刚一生下来就被送回宁波老家。她丈夫说:“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就是这样一个人。”而来自家庭的支持可能是她最坚强的后盾,让这位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从事她所热爱的研究事业,为国家做出一个又一个的贡献。她带领的团队,攻坚克难研制的药物拯救了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数以亿计的被疟疾折磨的人们的生命。
在2019年,英国广播公司发起了一个名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人物”,屠呦呦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艾伦·图灵等,共同进入了候选人名单,而她也是这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而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却从来不把自己的荣誉说给别人听,屠呦呦的邻居在屠呦呦领诺贝尔奖的前一秒,仍然不知道自己旁边住着的是“研发了青蒿素,救千万人与水火之中”的大功臣,她在小区就像是一个普通的老者,和蔼可亲是小区居民对她的一致评价。当她领完诺贝尔奖后,有记者上门采访,也都被她一一谢绝了。而她获得的300万美金,也她投入到科研事业,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
有人说:如果以拯救多少人性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现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我们挺身而出的不是什么当红明星,而是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科学家和医生,科学家为了研究应对疫情的药物,废寝忘食,不分昼夜的在实验室工作;医生为了救治病人,整天整夜的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手术室救助病人。
这些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的“星”,我们要以他们为偶像,学习他们的精神,正应了一句古话:“长江后浪推前浪。”而他们如今获得的荣誉也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斗,再创新高。
前有屠呦呦治疟疾,后有终南山抗疫情,而明天的辉煌就让我们去努力,让我们去创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