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630_1030288_taonews.html

谭玉钧和家鱼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民以食为天,吃,中国第一,中国人餐桌上的肉类除家禽外就属鱼出现频率最高,其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四大家鱼。

  如今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都能点到,但这也不过是近六十年的事情呢?

  时间回到1957年,当时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基本延续唐代:从自然江河中捕捞幼鱼,再实行人工养殖。渔农必须去购买鱼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鱼苗成活率还很低。所以当时鱼产量低,价格高。

  我国请了日本家鱼养殖专家前来指导,日本专家断言道:家鱼在中国是不可能养殖成功的。

  可有一群人对日本专家的话不以为然,他们坚信中国人一定能搞成自己的家鱼养殖。他们就是中国的水产养殖科研者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家鱼养殖,不再成为一个难题。谭玉钧,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谭玉钧,男。1925年出生,广东台山人,水产养殖教授。长期从事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和理论研究。1992年起享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1994年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经过初步分析研究,谭玉钧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路线。当时,英国专家提出:需要用脑垂体促进人工繁殖;而谭玉钧则认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更适合中国家鱼的人工繁殖。是听从外国专家的话?还是走中国人自己的路?经过多番研究,谭玉钧选择后者。

  吃饭4里路,住的通风房,厕所自己挖,喝水自己挑,短短四句话,总结了当时的工作环境,不过谭玉钧对此并不在意,他总是强调:水产养殖工作者,生活环境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将养鱼产量和收益搞上去,要以实际行动帮助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天道酬勤,谭先生和他的团队的坚持得到了回报,1958年,在江苏吴江平望首先突破了鲢鱼的人工繁殖技术,1960年在上海青浦解决了鲢鱼、鳙鱼的人工繁殖难题,同时在我国黄河流域、河南武陵率先突破草鱼的人工繁殖技术。60年代中期,在总结群众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基础上,研究出具中国特色的一整套池塘大面积高产理论与技术。正是这些技术成果,造福了千千万万百姓,为中国人解决“吃鱼难”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是谭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忘记在这些贡献的背后,除了谭先生外还凝聚着多少人辛勤的汗水。刻苦的钻研、实地的考察、不断学习知识改进技术,克服艰苦的条件,他们为了什么?为的是不让中国水产看外国人的脸色,为的是让中国人能够简单的吃上一条家鱼。

  也许现在的人已经忘记了这些为中国水产养殖业奋斗过的科学家们,但是他们的精神仍在代代传承,使中国富强安康。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630_103028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