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是生命本身。有人将这一奇迹归功于万能的上帝,有人将它看成是众多偶然因素催生出的必然结果。但不管怎样,自从生命诞生后,进化规律便牢牢主宰了所有生命,无论是复杂智慧的人类,还是简单原始的细菌。有趣的是,在掌握进化规律之后,人类对细菌的认识和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上帝,那他看待我们人类也许就如同我们人类看待细菌一样——渺小、脆弱、短暂。由此推论,在细菌所处的微观宇宙里,我们有能力充当上帝。从1989年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理查德·伦斯基博士便一直扮演着这种上帝的角色。十八年间,伦斯基博士烧瓶中的大肠埃希菌便一直生活在他创造的世界中。
伦斯基进行的是一次耗时漫长的进化试验,目的是为了细致观察细菌的进化过程。上个世纪,科学家收集到大量与自然选择有关的证据,但大多数都是间接的。自然选择需要经历许多代,影响成千上万的个体,并受各种环境的制约。为了捕捉自然选择的印记,当时的科学家只能研究化石,或者对比相关物种的DNA。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分科学家才将目光投向了细菌,因为通过研究细菌,能实时地观察自然进化的过程:一天之内,细菌可以繁衍好几代;数以亿计的细菌都可以装在一只烧瓶里;细菌的生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排序技术价格不断降低,精确记录进化过程中的基因演变成为可能。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兴致勃勃地当上了微生物的造物主。
伦斯基博士
然而,首先做这种美梦的是美国科幻作家西奥多·斯特金,在他1941年发表的小说《微宇宙的上帝》中,疯子科学家奇德囚禁了一种叫“小新人”的微型生物,并利用其进化速度远高于人类的特点,强迫它们帮他解决各种难题:
他没法加快人类智力发展的速度,没法从人类那里得到他独特的头脑所渴求的东西,他也没法快速提升自己的智力,所以他就制造出新的物种,一种演化速度超过人类文明发展的物种,他可以从它们那里学到东西。它们全在奇德的掌控之下……安于自己的生活和进化,致力于“屡错屡试”的科学实验,而速度要比人类快上几百倍。人类花了六千年的时间才真正发现了科学,而奇德的生物只用了两百天的时间就可以拥有人类现有的科学成就。(《科幻世界》译文版2005年南鱼号)
本文来自: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