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层》栏目里曾介绍过不少机器人,由于功能强大而实用,得到了迅速普及。比如2005年第12期登场的Scooba清洁机器人,笔者今年在上海的商店里就看见有人贩售;还有2006年第10期出现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7年1月便被引进到解放军总医院,至今已完成100余例心脏微创手术。不过,有些机器人就没那么走俏了。它们虽然看上去都颇具创意,但大多只停留在实验阶段。为什么呢?您一看便知——
抓虫
不管是什么机器人,想要正常运作,就必须首先解决能源问题。但您可曾想过,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一样,只需要吃些东西便能获得动力?
下面这只长着长爪子的家伙叫“抓虫机器人”(SlugBot)。夜里把它放到后院,它便能自动辨认并捕捉院里的昆虫,每小时斩获100多只。奔波一晚后,它会把猎物倒进地下室的发酵池,将虫子的生物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到自己的电池里。
SlugBot
听上去够酷吧?但这东西自从2001年得了《时代》杂志评出的“最不可能发明奖”之后就销声匿迹了。想必虫子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抓吧,它们毕竟进化了亿万年,逃生技能极佳,笨拙的机器人恐怕不是它们的对手。
不过,生物能转化为电能的路子是行得通的。英国科学家在2004年研制出一台名为EcoBot-II的机器人,它压根儿不需要什么发酵池,自个儿就能消化虫子。而且,区区8只苍蝇便能够它12天之用。但EcoBot-II也有致命缺陷,它是机器人中的“植物人”——没法像上面的Slugbot一样自力更生,只能坐等主人喂食。
EcoBot-II
当然,除捕捉技能之外,辨别能力也是制约这类机器人发展的一大瓶颈。想吃东西,那总得先认出食物是什么吧。这方面做得颇为出色的是日本SEC System发明的美食家机器人,它能区分各种酒、肉和开胃小菜。不过,如果您把手放到它颚部的感应器上,它会认为自己尝到的是熏肉或者香肠。要是这种机器人学会了“捕食”,那人类岂不是他理想的盘中餐?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美食家机器人
本文来自: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