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火星土地的人类之中,诞生了“特殊儿童”,10岁的小男孩曼弗雷德就是其中一员。曼弗雷德的时间流速不同于常人,利欲熏心的商人阿尼妄图利用这一点,回到过去,抢占商机。
阿尼联合精神病医生格劳布和修理工人杰克制造时间机器,又从火星原住民的口中得知了最佳穿越地点。
时间大门之后的,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阿尼又能否通过这次穿越,获得他预想中的巨大商机?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小说,是鬼才科幻大师菲利普·迪克于1964年创作的火星殖民题材小说《火星时间穿越》。
对于偏好异星移民题材的科幻迷来说,即使科学证明火星不会是人类建立聚居地的理想地点,他们的这份痴迷也不会改变。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立聚居地,始终是属于全人类的一个浪漫的梦想。
*(图源:美国科技新闻网)
几个世纪以来,火星一直存在于人类构想的未来画面中,探索火星的迫切愿望由来已久。一年前的今天(2020年7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文昌成功发射,这个计划让1960年代看上去不切实际的任务走进了现实。人类对于火星这颗梦幻之星,终于又靠近了一步。
* 火星巡视器祝融号(图源:中国环球电视网)
菲利普·迪克在《火星时间穿越》中构建了一个人类火星定居的世界,或许他早就觉得人类迟早会到达火星,并在上面建立起殖民地。
在他的想象中,一个由联合国管理机构统治的小殖民地,在这块水源稀缺之地挣扎着求生存。而即使到了火星这样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国家之间的斗争、资本对人的压榨也没有完结。
火星上有着原住民,他们跟人类有相似的生理结构。地球人对待火星原住民,就像美国人对待奴隶时代的黑人和西部土著,人类把地球上那一套,完全照搬到了火星上。
* 美国西部种植园(图源:维基百科)
迪克写作这本小说的年代昭然若揭,除了社会环境,小说设定跟美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也相吻合。1960年代,冷战是个避不开的现实。《火星时间穿越》不仅提到了西德,还提到了俄罗斯和匈牙利。迪克写作时,显然没有忘记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
* 匈牙利革命(图源:搜狗百科)
他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先见之明在这本小说中也有所体现。小说主角杰克·波伦曾患边缘性精神分裂症,在他的一次到学校修理解学机器的任务中,迪克这样描写道:
然而他还是反感教学机。因为整个公立学校设立的目标让他很看不惯:这所学校的作为既不能算传授知识,也没有负起教育责任,而是在用模子造人。它与旧有文化紧密相连,并向下一代全盘兜售这些文化。它强迫学生接受,其目的就是让这些文化永存不灭,孩子但凡露出一点点出格的苗头,都必须扼杀。
* 爱因斯坦教学机(图源:Youtube)
正如杰克所说,一个应对现实的方式,与普通人有所不同的孩子,就会被认为是自闭症患者。贯穿全书的主线之一,就是“特殊儿童”这个词。
小说中的一个传言提到,“特殊儿童”应该被分开、消灭,但杰克确认为,应该尽一切努力去接触、认识他们的世界。譬如曼弗雷德·斯坦纳时间错乱的世界,而这个小男孩也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推动力。
*关于曼弗雷德的幻象(图源:美国神奇台词网)
可以说,时间穿越的钥匙正是掌握在曼弗雷德手中。在阿尼·科特这个精明商人的要求下,杰克·波伦充当着一座曼弗雷德与现实之间的沟通的桥梁。阿尼·科特是水源稀缺的火星上,水工之中地位最高的人,掌控着火星命脉。
有权有势的人在这里喜欢用他们使用水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富贵。因此,阿尼·科特彰显自身地位的方式,就是不回收蒸汽浴室的废水,任珍贵的水资源流走。另一种方式,是购买地球舶来的走私食品,这些食品价格高昂,对于定居贫瘠火星土地的地球人来说,是极致的味蕾享受。
阿尼·科特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报复心强,但善于发现,正是他最早意识到曼弗雷德的时间流速有别于常人,因而在曼弗雷德身上打起了如意算盘。他的故事在小说中也是最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
* 火星原住民圣地“脏疙瘩”(图源:世界印刷物网)
小说中,跟走私地球食品推销员有一腿的、杰克的妻子西尔维娅,主要起到了展示火星拓荒者心境的作用:
孩子们吵起来了。要这么闹一整天吗?她心里问,不知道自己能否挺得住。而杰克又因为工作的关系,要到周末才回家——这简直不能算结过婚、有男人的生活。难道我从地球移民过来就为了这个?她用双手捂住耳朵,想挡住收音机和孩子们的嘈杂声。
我应该躺回床上去,那儿才是适合我待的地方。想归想,她最终还是穿戴停当,准备去过摆在眼前的这一天。
她不断强调和展示着火星拓荒生活梦想的错误方面:疏离和孤独。迪克笔下的火星聚居地萦绕着悲凉的气氛,充满了移民者的失望、抱怨和愤怒。
每个人都无法重返地球,每个人都变得冷漠和疏远,每个人都无法放弃幻想,却又要被迫接受现实。精神患者们更甚,忍受着关于这个世界噩梦般的未来景象,重复跌入荒凉颓唐的幻境中。
到最后,普通人满心怀疑,怀疑最初离开地球的逻辑;精神病患者满心恐惧,恐惧着未来的、被这个贫瘠星球所吞噬的结局。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