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条没有冷战的时间线,20世纪50年代的地球,陨石坠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宿命星空》的故事开始于《计算群星》结束之后的几年,20世纪60年代,人类已经在月球上建起了聚居地,地月往返成了宇航员的日常,曾经开创性的旅途变为惯例,但宇宙跃迁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第二步则是向火星进发。
火星先锋舰队由三艘飞船组成,一艘用于运送物资,两艘载人。大部分剧情聚焦于其中一艘载人飞船——“尼那号”,也就是主角埃尔玛搭乘的那艘。
和科瓦尔大多数作品一样,《宿命星空》中处处体现着温暖的同理心。埃尔玛会犯错,会伤害别人,会自私,也会自省。她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角色,但一旦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她就会努力修补。阅读小说时,读者仿佛身处与埃尔玛相同的空间,能够感其所感,并在她警醒自己时同样得到警醒,与主角共同成长和进步。
帕克和埃尔玛的矛盾虽然还在延续,但科瓦尔为两个角色添加了更复杂和细微的情感层次,使他们超越了《计算群星》中的设定,有了更深刻的人性展现。
除了帕克,埃尔玛与纳撒尼尔的关系也是本书高光的一笔,读者能够在两人身上感受到婚姻关系中的温暖、爱与尊重。它还是时时刻刻鼓舞埃尔玛不断前进的一段关系——除了渴望探索太空的梦想,为人类探寻未来生存空间、让地球上的孩子们能够看到明日的太阳,这种愿望也是埃尔玛的力量源泉,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敏锐地感受到两人身上的乐观和善良。
“女宇航员”系列作品与其说是以太空探索历史为主题的,不如说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主题的。火星先锋舰队的成员们一方面是共同进退的盟友,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来自不同势力、不同观念的个体。作者娓娓讲述了生活在两艘飞船这样一个封闭空间数年的十四个不同国籍、人种、性别、工种的宇航员之间的爱恨纠葛和利益冲突,他们带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一波三折地在宇宙中摸黑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火星先锋舰队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宿命星空》要讲述的真正矛盾不是在地球末日的环境下“人类能否生存”,而是“人类如何生存”。
在这样一个密闭空间,除了人际关系,火星任务面临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当宇宙飞船上发生疫病时,宇航员要采取何种措施?在无重力环境中,厕所堵塞会形成哪种惨烈局面?舱外维修飞船的任务,又是如何危险重重如履薄冰?科瓦尔在技术性上很好地构想了这些火星征途中的随机事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与角色共同经历这些跌宕起伏揪紧神经的突发事件。
有详实的科学细节,有激烈的利益冲突。作者用摘录新闻片段的形式,复现了那个年代真实的航天环境。同时,每个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摊开在了太阳底下,作者没有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主角——埃尔玛虽然天赋很高,但也会犯错。作为《计算群星》的续作,《宿命星空》解决了第一部作品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让人对这个版本的历史走向有了更多期待。
【作家简介】
玛丽·罗比内特·科瓦尔(Mary Robinette Kowal),美国科幻作家,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曾任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主席。曾获雨果奖、轨迹奖、星云奖、约翰·W. 坎贝尔奖、日本星云赏、创神奇幻文学奖等诸多幻想文学领域的大奖。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