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旨在保持智能手机用户匿名性的隐私措施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是远远不够的。
那些希望开发产品、进行研究或通过广告瞄准消费者的公司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中获取了大量用户数据。
在欧洲和许多其他司法管辖区,公司在法律上有义务让这些数据匿名,通常是通过删除姓名或电话号码等明显的详细信息来实现的。
但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称,这已不足以保护用户的身份隐私。
研究人员表示,现在只需了解人们如何与WhatsApp等应用程序交流的一些细节,就可以确定他们的身份。
该论文的作者之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对媒体说,是时候“重新定义匿名的含义”了。
海量的数据
他的团队从4万多名手机用户那里获取了匿名数据,其中大部分信息来自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和其他“交互”数据。
然后,他们从这些数据下手,寻找这些交互中的模式——这是一种可能被恶意行为者采用的技术。
他们发现,仅凭数据集中包括的用户的直接联系人,他们识别出该用户的正确概率有15%。
当这些主要联系人之间的进一步互动的数据也被考虑在内时,他们的识别率可以达到52%人。
来自英国、瑞士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证据,表明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断开连接甚至重新使用假名的交互数据仍然可以用于识别。”
“这些结果强烈地表明,目前的做法可能不满足(欧洲监管机构)规定的匿名标准,特别是在联系性标准方面。”
De Montjoye强调,此项研究的目的不是批评任何一家公司或法律制度。
相反,他说,他们所使用的算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更可靠的方法来测试我们所认为的匿名数据。
“这个数据集如此丰富,以至于我们过去对‘匿名’的传统观点……已经不再有效了。”他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匿名。”
他说,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严格限制对大型数据集的访问,使其仅限于简单的问答互动。
这样就不需要将数据集用“匿名”或“非匿名”来分类。
(独家编译:科幻世界)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