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兴趣圈  >  儿童乐园  >  读一读  >  科学故事

是谁给牙齿挖了个洞?

分享到:
发布日期:2022-04-07
你一定听说过“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如果你亲身体会过蛀牙的困扰,就会相信这句话的描述毫不夸张。其实,蛀牙也是种相当普遍的慢性病。从牙齿上的小洞开始,疼痛只是第一步。还有随之而来的牙齿敏感、牙龈肿胀,甚至是牙齿脱落。不过,到底是谁给牙齿挖了这个洞呢?
答案是细菌。
在我们的口腔里定居着千千万的细菌。其中的一些很喜欢吃糖,它们聚集在牙齿表面,分泌酸性物质,就会导致牙齿上的矿物质遭到腐蚀。一般来说,蛀牙的形成需要四大必要因素:聚集的细菌;甜甜的食物;牙齿里的矿物质;时间。
蛀牙的产生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理解这个过程,让我们先来看看牙齿的结构。一颗洁白的牙由外到内按照质地可以分为不同的几层。最外层的是牙釉质,里面含有矿物质,是牙齿坚硬而晶莹透亮的原因。牙釉质中含有的钙成分让它看起来洁白美丽。在牙釉质的下面一层是牙本质,这里相比于牙釉质更软,里面包含着很多连接牙神经的小管。而更深处,就是柔软的牙髓,那里藏着血管和牙神经。
细菌对牙齿的破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入侵牙齿深处的,第一步是长出牙菌斑。假如你没有及时清理口腔,里面残存着一些甜甜的糖,正好给了牙齿里的细菌充足的食物。它们会大量繁殖,聚集在牙釉质的表面形成膜,牙菌斑就这样形成了。时间久了,牙菌斑会变硬形成牙垢,这便给细菌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地。一般来说,纵横着凹槽的后槽牙那里是最容易隐藏细菌的“死角”。
越来越多的细菌聚集,它们分泌的酸性物质也越来越多,足以溶解牙釉质里的矿物质,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小洞。这个过程发生的反应类似把蛋壳放到白醋里。蛋壳中含有碳酸钙,会与醋酸中的氢离子反应,在放出气泡的同时自身也被溶解。牙釉质里的矿物质也是在类似的原理下被挖出了小洞,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小洞变成了大洞,当它越变越深,就足以腐蚀牙本质。牙本质的质地更柔软,所以更容易被腐蚀。由于牙本质里的牙管连接着神经,当破坏深入到那里时,你便开始觉得牙齿隐隐作痛了。
破坏还没有结束,腐蚀作用“乘胜追击”,一路到达深处的牙髓。那里遍布着牙神经,会带给你“疼起来真要命”的痛苦感受。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每一颗蛀牙也不是瞬间产生的。其实,在牙齿真正出现小洞之前,蛀牙的产生都是可逆转的。那时的牙上可能只有一些白色或者棕色的小斑。在这个阶段,如果可以及时用含氟的物质处理,便可能扭转局面。这是因为含氟物质可以促进牙釉质产生新的矿物质,那些被腐蚀和溶解的矿物质便因此得到及时的补充。
当然,更好的选择是把这些罪恶的小洞从一开始就扼杀在摇篮中。保持口腔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少吃甜食和零食、及时清洁口腔、定期检查牙齿、使用含氟牙膏,这些小窍门都能让你远离烦人的蛀牙。所以妈妈才会经常嘱咐你:
“少吃糖!”
作者:比邻星
审稿:魏潇,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研究员、中山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