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数学

了不起的“数学大咖”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数学特别是理论数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透过数学,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界中的很多规律。无论是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数学作为有力支撑。可以说,高科技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数学竞争。20世纪以来,我国在数学研究方面人才辈出,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陈建功、吴文俊……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那些畅游在数学王国的大咖。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大咖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发奋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华罗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有人说,他是一位天才数学家,而华罗庚却总是在说,他是数学家,但不是天才。在他看来,“天才”主要来自“辛劳”,这一点在华罗庚自学数学的经历中彰显无疑。

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小县城——金坛。他自幼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便在小杂货店里帮父亲料理店务。19岁时,华罗庚到学校当会计兼庶务。这年秋天,金坛流行起伤寒来,华罗庚不幸染病,卧床6个月之久,幸好没有被病魔打倒,不过自此落下了跛足的终身残疾——左大腿骨弯曲变形。此后华罗庚在辛苦挣钱养家之余,更是坚定了走数学之路的信心。他刻苦自学,并且坚持不懈地写论文。1930年,他在上海《科学》杂志15卷第2期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分析一位数学教授的理论,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结果,以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进行了论证。后来,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当管理员。他自学了英语、德语,并到剑桥大学进修,师从哈代。在进修的两年里,他潜心研究数论的重要问题,解决了华林(Waring)问题、他利(Tarry)问题等数学难题,在国际数学界引人注目。回国后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华罗庚写出了60万字的专著《堆垒素数论》,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多部专著,有《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等10部著作,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虽然穷困给华罗庚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重困难,但穷困也造就了华罗庚坚强不屈的性格。

苏步青:读书不忘救国

大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过几十岁,但充分利用起来,这个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1902年,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带溪村。父母都是农民,因为家里太穷,所以苏步青上不起学,只能在家割草放牛。不过后来父亲发现苏步青的读书天赋,决心把他送进私塾。一直到中学,苏步青都喜欢语文,直到初三那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数学老师讲了一节“特殊的课”:“中华民族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要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数学是科学发展的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这一节课改变了苏步青的一生,从此他的兴趣变成了数学,还把自己的座右铭定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苏步青潜心学习数学,四年之中做了数万道数学题。在校长洪岷初的资助下,苏步青赴日留学,先后考上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日本东北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苏步青被保送读研,这期间他写作发表了多篇几何方面的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的全新时代。

在苏步青获得理学博士后,他不顾日本亲友、老师的挽留,踏上了回国征程。30岁的苏步青任职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几年后,国内便流传出“要学数学就要去浙大”的说法,而且当时的印度数学家也送研究生来和苏步青学习微分几何。抗日战争爆发后,苏步青再次收到日本东北大学的聘书,他愤怒地拒绝了。随后,一家人随浙江大学迁到了湄潭,在破庙安身,自己种菜,过着艰苦的日子。

苏步青从1926年起,发表了160多篇数学论文,写了《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一般空间几何学》等许多专著,在数学上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陈景润:疯狂的“数学怪人”

大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便是数学中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在以后的200多年中,虽然众多数学家前赴后继,但始终没有人能证明它。1973年,一篇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陈景润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家。他发表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项研究在国际上被称作“陈氏定理”,这是距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研究成果。后来,陈景润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他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

陈景润是众人眼中的大教授,但也常常被称为“数学怪人”。首先,不同于其他的教授,陈景润的衣着很随便,常常忘了系鞋带,甚至衣服扣子也没扣齐;其次,吃饭也很随便,有时为了不耽误时间,冷馒头就开水也算一顿饭;他不爱玩,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数学研究上;他睡得很少,经常每夜只睡三四个小时;他出差时,一有空就躲在宾馆的卫生间里研究数学……这些在一般人看来确实有些怪,但陈景润却整天在自己的“数学王国”里忙得不亦乐乎。

Tips:

在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华人数学家还有很多,例如获得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的陈省身、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等。如果你想知道他们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们个人的成长故事,那就赶紧去“调查”一下他们吧!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邱馨婵]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107_93650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