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酸碱体质”之说屡辟不止,酸碱宗师大起底

  导读:“酸碱体质”理论的始作俑者、美国“养生大师”Robert O.Young近日被美国法院判决向一位癌症患者赔偿1.05亿美元。愤怒的人们发现,这位“大师”连学位都是假的。就在舆论被推向风口浪尖时,国内竟然又有“酸碱体质之父”为该理论喊冤叫屈。

  “酸碱体质”理论如何从150年前的被淘汰理论中死灰复燃?在新的一轮辟谣围剿之后,它能继续为祸人间吗?

  文/北京科技报记者 刘辛味 编辑/丁林 供图/视觉中国

  本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周刊采编制作

  “越骗越勇”的酸碱宗师

  绝大多数人都多听过关于人体酸碱性的说法,比如“酸性体质易患癌”“碱性体质人长寿”“碱性水有益健康”等。这些流言都源自早已被批判为伪科学的“酸碱体质理论”。

  11月2日,该理论的始作俑者、美国“养生大师”Robert O. Young,被判向一位癌症患者赔偿1.05亿美元。突然被千夫所指的这位“大师”是个迷途的科学家,还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他是如何把“酸碱体质”理论传播给大众,又如何跌下神坛?且看他的“传奇”人生。

  Rober O. Young

  4个学位——都是假的

  生于1952年的Young,年轻时代的资料并不多,但他“埋头学习”的年头可不短——根据他的个人网站介绍,Young因为对体育和科学的热爱进入了犹他大学,当时还获得过网球奖学金。大学时期,他学习生物学和商务,接着他因为教会的工作在伦敦传教两年。上世纪80年代,他在加州“布拉福德研究所”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还是在罗伯特·布拉福德(Robert W. Bradford)本人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

  接着,Young跟随Maria Bleker博士学习了暗视场显微镜使用;1993年,他从阿拉巴马州的美国学院获得了营养学硕士;1995年他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主修的是化学和生物学;1997年他从一个“克莱顿自然健康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两年内,他又获得了自然疗法的博士学位……

  克莱顿自然健康学院的学位证书

  然而,以上这些信息经查证,大多属于捏造。Young在2017年因无证行医而被判入狱时,就向法官承认了自己的虚假学历,实际上他连一个正经的大学学位都没有。“……我没有任何受认可的高中以上的学历,我不是微生物学家、不是血液学家、不是医生、不是自然疗法医生,我不是一个有正规训练的科学家。”

  Young确实在犹他大学读过书,但只修过生物学一门课。他后来追随的那位罗伯特·布拉福德也是个“神人”,其人倡导的所谓“整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同样不是正规科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布拉福德开发关于营养代谢的医学诊断和监测技术,申请到多项显微镜相关的专利,后来还创办了公司、基金会,其中就包括“布拉福德研究所”。

  Young的理论本质上就是“酸”是万疾之源

  布拉福德最终因走私苦杏仁苷而被判罪(苦杏仁苷在上世纪50年以后被认作癌症治疗的替代性方案,但后来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挣钱的癌症骗局),Young的人生轨迹简直跟他一脉相承。

  Young用于自我标榜的另外几个学位的授予单位,也并不被教育系统承认。说白了,他上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野鸡大学”或者“文凭工厂”(diploma mill)。实际上,1995年Young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得到了“科学博士”学位。此外,Young后来就读的“克莱顿大学自然健康学院”教授各种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替代医学,如草药、芳香疗法、顺势疗法,等等。?

  “酸碱体质”源于被淘汰的理论

  从Young的虚假学历中,其实能追溯出他的理论来源。

  Young的个人网站上介绍,1994年他学习显微镜期间“发现了红细胞转化为了细菌,细菌又转化为了细胞,此后他记录了几次这样的转变。”对此,芭芭拉·安卡马纳司癌症中心肿瘤学家David Gorski评论道,“要是他真能发现这些东西并记录下来,那他应该得诺贝尔奖。”

  Young所谓发现细胞与细菌的相互转化,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个已经被淘汰的理论,微生物多形性理论(pleomorphism),该理论是说细胞会因为疾病而改变外形,表现出多形性,意味着疾病是人体自身组织引发的。这种理论源于法国科学家安托万·贝尚(Antoine Béchamp)150年多年前的观察,他观察到微生物的变化,提出了微体(microzymas)假设——微体会在细胞死后持续存在,它有自己的新陈代谢,会再让细菌变化等。总之,他的理论表达的是:内环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贝尚VS巴斯德

  今天人们知道,“微生物之父”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现代细菌学的创始人科赫(Robert Koch)的工作证明了细菌才是致病原因——特定的细菌导致特定的疾病,细菌会从体外入侵等等,这些理论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但在百年前,这些理论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而是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巴斯德的理论和贝尚的理论一度难分高下。到了今天,贝尚的理论并没有完全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仍被部分替代医学学者、自然疗法人士所推崇,并用以攻击巴斯德的观点。有时这些人士还要发展出一些新的解释。

  比如,Young的书中详细介绍了贝尚的工作,其中,他在一处关于疫苗的讨论中这样介绍了贝尚的理论“细菌会变成对身体越来越有害的生物,新陈代谢的废物对局部液体有害,引起疼痛和炎症。不是细菌、病毒让你生病,而是新陈代谢的废物让你生病” 。

  Young根据这些被淘汰的理论,继续发展出了“酸是所有疾病的原因”,提出“酸碱体质”理论,开创了自己的生物学。Young的抗癌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癌不是细胞,而是有毒的酸性液体”“癌细胞是被代谢或肠胃的酸污染、毒害的细胞”“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酸性疾病,定居在身体最脆弱的地方”“让身体碱化,能治愈癌症”……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的副主任张军一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明确表示,上述说法毫无科学根据,把“酸性体质”看作百病之源更是荒谬。其实,我国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就对人体内环境稳态有描述,“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值为7.35~7.45”。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解释,人们身体内的酸碱性非常稳定,这样才能保证体内各种酶和生物活性物质正常工作,酸碱不平衡常是由某些疾病导致,而不是因为“不平衡”而导致了生病。“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体内的各种物质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无论吃什么、喝什么,都很难改变pH值,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由于饮食不平衡导致酸碱失衡,更何况通过饮食也调整不了酸碱度,酸碱失衡的病理状态需要就医,找到致病原因后针对性治疗。”

  活血分析下的细胞,现代微生物学中也有多形性的表述,但与早期的表明致病因素不同。

  在一百多年前,由于科学发展的程度所限,提出错误的理论也是有情可原的。何况贝尚在化学领域非常有建树,是当时有威望的科学家。然而,Young把这些学说跟自己的歪理扯上联系,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专业性,忽悠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

  辟谣声中著作等身

  理论毫无依据也不能阻止Young成为一个写作大户,从他1988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草药的书之后,就不断在自己的“新生物学”上下功夫。根据亚马逊网站的作者简介,Young写过超过100本书,文章3000余篇(没有一篇收入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最著名的畅销书《疾病与疲劳》(Sick and Tired, 1999),《酸碱奇迹》(pH Miracle, 2002)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还被翻译成了29种语言。

  Young和他西班牙语版的《酸碱奇迹:平衡膳食,重塑健康》

  Young写了如此多的书和文章,核心思想却只有一个,“人体被‘设计’成了碱性,而功能显示出酸性,为了健康,必须保证酸碱平衡。”按他的说法,这套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艾滋病等,还能帮助减肥。他还给出“酸碱食谱”,让读者以为改善饮食就能治愈所有疾病。所谓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是按照食物经过体内分解代谢后,最终产生的物质酸碱性划分,比如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等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谷物、鱼等属于碱性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曾经对国内消费者澄清:“有关食物酸碱性质的宣传主张‘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并且特别强调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这些宣传在我国居民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均衡营养才是共识。

  Young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妻子Shelley Young,原本是厨师的Shelley主攻饮食方面,《酸碱奇迹》一书中的食谱就出自她之手。今天,亚马逊网站上仍出售着Young和他妻子的书。大量读者给出好评,有些人大概确实变得更健康了……毕竟他推荐的所谓“碱性食物”以蔬菜、水果、奶类为主——平衡膳食总是没错的。

  Young和他的妻子

  酸碱体质理论从诞生起,就不断有医生、科学家出面辟谣,在反伪科学的声音中,Young一直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的理论也一直都有市场,这方面国内外并无不同。

  妄自行医误人性命

  Young的书打开市场后,他走上了人生巅峰——建设网站、卖“碱性”保健品,还在加州开了一个疗养庄园(pH Miracle Center)。他在这里给人治病,甚至给病人注射小苏打。这种在家中厨房里常见的碱性物质,在他的庄园里一针就要500美元,一天的费用高达2000美元。2012年一名英国陆军上尉被查出乳腺癌,为了在Young这里治病还进行了众筹,但在这里待了3个月就去世了,年仅27岁。

  Young的庄园里,进门处的墙上有一个空的球型鱼缸,Young会用鱼缸作比喻:“如果鱼病了,你会治疗鱼,还是换水?”然后开始兜售他的酸碱平衡理论。

  剑桥大学助理研究员Giles Yeo和Young在他的庄园中

  这位江湖郎中最得意的往事,就是他“治愈”一个癌症病人。2007年,一位名叫Kim Tinkham的女子在她50岁生日的前两天被检测了出了三期乳腺癌。这种病症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接受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乳房),然后接受化疗,还可能加上放疗。Kim接连找的4个医生都建议她立即进行手术。但Kim拒绝了,她认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后来她通过网络找到了Young,向Young咨询一个始终在她脑海中萦绕不去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乳腺癌?” 似乎除了Young,没有一个医生能给她答案。

  Kim和奥普拉在节目中

  Young告诉她,潜在组织中的酸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于是,Kim开始按《酸碱奇迹》中的食谱让自己“碱化”。2009年他们一起录制视频,对外公布“癌症被治愈了”,之后Kim便成了Young理论的布道者。然而,仅过了一年Kim不幸离世(如果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五年生存率是超过50%的)。随后,Young把他们的视频都删除了。

  亚马逊上的作者主页

  这件事完全没有影响Young的成功之路,“治愈Tinkham”的传播效果远比Tinkham因癌症死亡强力。Young的影响力随之越来越大。

  酸碱理论“未完待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Young就遭受过法律指控,他为两位女士采集血样并诊断,然后兜售药品。那次他承认了自己“非法行医”。2001年,他又分析了一位癌症病人的血液,并告诉她停止化疗,转而用他的“绿色产品”。警方卧底随后找到Young,然后将其逮捕。但最终检察官认为没有足够的受害者来定罪,指控被撤销。2003年,Young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因为当地的法律对他这样的“替代医学”从业者更宽容,只要有自然疗法资格(ND)就能经营行医。

  但到了2014年,Young(和他的两名员工)再次被捕,圣地亚哥高级法院指控他涉嫌18项重罪,包括盗窃罪、无证行医等。如果全部成立,Young将面临15年8个月的监禁。最终在2016年2月,Young被判有两项无证行医的罪名。审判过程十分艰难,因为“伪科学”并不是罪名。这让陪审团十分头疼,Young的律师辩护时还声称“(诉讼)是对替代医学的攻击”。结果几周后,检察官宣布陪审团无法做出裁决,Young会被重新审判。

  2017年6月,为了避免重审,Young“大方”承认了自己无证行医的罪名,并当庭承认了自己的虚假学历。他签署认罪协议,获有期徒刑3年8个月。

  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2015年时,一名45岁的乳腺癌患者Dawn Kali向圣地亚哥高等法院以欺诈和人身伤害起诉Young。Kali告诉陪审团,自己遵循了Young的方法,花了数千美元进行按摩、结肠治疗,也注射了小苏打,但癌症继续发展转移至骨头,而Young坚持说如果按他的方法将治愈癌症。Kali要求1000万美元的赔偿金。而Young在法庭上面对质问,仍在谈论他的酸碱理论,并称“所有癌症都可治愈,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被治愈”。

  Dawn Kali起诉了Young,但除了她没有其他患者状告Young

  直到今年11月2日,这起民事诉讼的宣判结果才出炉:Young需要赔偿Kali1.05亿美元,其中9000万的损失费和1500万元的惩罚性赔偿——Young表示还会上诉。

  现在,Young还在宣传他的“生物学”,并组织“战胜癌症”的讨论会。他的脸书账号仍在每天更新。天价罚金也没能阻止他—但事情可能不会就这么结束。

 

  “酸碱体质”在中国继续忽悠

  酸碱体质的创始人Young被判天价罚款,但这不代表他的理论从此消失。不仅Young仍活跃在网络平台上,在我国还有一位自称是国内“酸碱理论”创始人的保健品企业老总亲自出面“辟谣”:“是美国人歪曲了理论,酸碱理论不会错!”

  养生保健在我国拥有巨大市场。“酸碱体质”伪科学也得以摇身一变,演化出了“伪养生”,一些无良商家宣称酸性体质更易患癌,号召人们吃碱性食品,喝碱性水,甚至宣称生男生女都和酸碱性沾上了关系。“酸碱体质”理论在国内不仅生了根,可以说还发了芽。

  靠养生节目蹿红的“酸碱理论之父”

  “酸碱体质理论”在我国的流行始于21世纪初。在那个网络相对不发达的年代,传播影响力最大的还数电视节目。2003年,央视2套《健康之路》节目的一期播出了《百病之源——中老年酸碱体质》,当时隆重推出的两位嘉宾,其中之一就是自称我国“人体健康与酸碱平衡理论首位倡导者”,提出“酸性体质健康新杀手,酸性体质百病之源”的梁双林。《健康之路》节目对梁双林的介绍中,标出了教授以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头衔,称其“率先提出人体酸碱平衡理论”。

  2003年CCTV播出的《健康之路》节目(来源:腾讯视频)

  梁双林在节目中也提到了 “鱼缸理论”,即“人的体液就像鱼缸里的水”,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解释“因为人体的70%是水组成的,水里生活了很多的鱼,就是组织器官和细胞,需要稳定的酸碱度和内环境。”

  这个理论是不是有点眼熟?这与刚被法办的Robert O. Young的理论如出一辙。如今梁双林的头衔换成了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理事、几丁生物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劳模……但他的理论还在,并强调自己是首位倡导者。

  梁双林公司的官网简介

  梁双林的理论并没有学术研究支撑。据记者调查,他本人只在1989年合作发表过《稀土甲壳素饵料粘合剂》这一篇论文。在2005年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他有过关于几丁聚糖的抗疲劳功能研究的演讲,此外再无其他文献。在美国著名的生物医药类文献搜索库PubMed中,也没有找到作者为梁双林的任何文献。

  2008年,《新世界》周刊采访到了梁双林,他透露了自己在2001年5月,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的一次关于“人体健康与体内酸碱平衡”的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酸碱平衡理论,强调自己是国内最早的提出者。梁双林说:“(这个理论)在50年代的医学教科书上就有。这个在国外很流行,但是一直没有人把它跟保健联系在一块。教科书上提到的酸碱平衡都是疾病状态下的,我们只是把它跟保健联系在一起。”

  正是在那次研讨会上,他结识了《健康之路》的编导,节目组对他的理论很感兴趣,决定做一期节目宣传。梁双林前后上了四次节目。2003的这一期节目创下了当时《健康之路》开播以来的收视之最,而“酸碱体质”的相关说法,也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里俘获了中老年、亚健康人群的心。

  实际上,梁双林将疾病状态下的“酸碱中毒”概念偷换到了保健领域。营养师顾中一曾撰文表示:临床上确实有酸中毒这一症状,但它是因为其他疾病,而非“酸性体质”导致的。人体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偏碱性,并有一套动态平衡的代谢机制调控。即便如此,甚至在Young被罚赔偿1.05亿美元的消息传遍世界时,梁双林仍在向国内媒体辩解“酸碱理论不会错,教科书上有关于酸碱平衡(的内容)。”还称是美国人误解了Young的理论。

  国内与酸碱体质相关的书籍有很多

  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之后,如今的“酸碱理论”借助书籍、网络,加上所谓“专家背书”,仍然无处不在。

  保健品攀上“酸碱”高枝

  与Young只是个自然疗法医生不同的是,梁双林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深造,并接触了甲壳素(也称几丁质)的知识,这种来自虾蟹、昆虫外骨骼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在工业、医药、乃至服装面料上都有重要应用。从学校出来的他回到家乡,投入到了甲壳素产品的研发中,他所研发的“稀土甲壳素”在水产养殖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在的工厂生意也越来越好。梁双林成了成功企业家的典型,90年代时还被誉为“中国甲壳素大王”。

  梁双林在解释“酸碱平衡”概念时,提到他在做甲壳素研究时,发现了这类物质对很多疾病有帮助,“这类物质上有碱性的基团”。2005年时,他与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几丁聚糖(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调节细胞酸碱平衡”的实验。而几丁聚糖,正是如今梁双林公司开发的保健品“第六要素”的主要成分。

  甲壳素来自壳类动物

  曾有实验表明,加入几丁聚糖能改善体外细胞培养的pH值,而这条结论已经成为了梁双林理论的“重要证据”之一。与细胞培养的离体环境相比,人使用几丁聚糖后能否改变体内酸碱环境,还需人体试验来说明。

  当时参与实验的张俊峰现在已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回应媒体时称:“在研究壳聚糖时,确实做过它对细胞影响的实验。国内外做这类实验的很多,但这仅仅是科学研究,并没有在动物及人身上做过实验,和现在讨论的人体酸碱理论是两回事。”

  “第六要素”在1998年就获得了我国保健品的批准文号,但其保健功效只是“调节血脂、免疫调节”。可在其官网产品介绍中,却显示着“补充第六要素,改善酸性体质,促进酸碱平衡,创造健康人生”的广告语。

  在Young的审判结果引发国内关注之时,梁双林的公司在11月12日列出了11条声明,特别强调:他们的理论得到了多位知名专家的肯定; 酸碱平衡不是伪科学,理论体系来自教科书;他们是卖保健品,提供保健知识并不是治疗疾病;公司目前在正常运转等。

  据《南方都市报》考证,他们所提到的“多位知名专家”是2001年9月4日在《科技日报》发表的《酸碱失衡健康新杀手》报道中的专家学者。然而,这些专家并未提到吃什么能改善人体的酸碱平衡,也没提到“第六要素”能维持酸碱平衡。

  在这些专家中,有中科院院士、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专家陈可翼,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很慎重地表示,国内没有开展大规模的人体酸碱水平的研究,因此无法知道人体血液或尿液的酸碱情况与人体健康或疾病有何关系,“目前国内没有这样的数据和调查,我们不好直接提出酸碱体质的学说,也会不被公认,我们还是需要看数据,没有数据就不好发表意见。”

  江苏双林海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声明

  至于几丁聚糖等保健品能否调节人体液的酸碱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教授叶艳彬表示,能调节人体酸碱度的只有大量服用或者静脉输入酸或碱。正如Young的饮食疗法无法调整人体酸碱度一样,通过梁双林的保健品也是不能 “调节人体酸碱度”的。

  “碱性水”谣言屡辟不止

  保健品商搬来“酸碱理论”做靠山,自然是为了推销保健品,“第六要素”只是一个典型而已。在我国酸碱体质理论的巅峰,其实还数对“碱性水”的炒作。

  2005年,农夫山泉将水pH值的概念引入饮用水市场,宣称他们出品的弱碱性水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碱性水更好。2007年,农夫山泉加大了宣传力度,在各地开始用pH试纸检测自己品牌和其他品牌饮用水的pH值,证明自家产品是“天然弱碱性水”。当时,此举就引起了其他饮用水厂商的不满,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商业炒作。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中,对饮用水安全的考虑主要在微生物、化学物质、消毒方式、放射性问题上。我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明确指出水pH值的范围可以是6.5~8.5,不过,饮用水pH值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数值限定,主要是预防金属管道被液体腐蚀,与“碱性水更健康”无关。

  农夫山泉主打天然弱碱性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碱性水”只是企业制造的商业概念——北京水务局公布的2017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市区出厂水水质指标(106项)检测结果中,pH指标的检测结果范围为7.64-8.12。换句话说,自来水就是“碱性水”。

  由于某些商家的不断炒作,饮用水的酸碱度最终还是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热点。其他商家不得不跟风在瓶装水的包装和广告中强调自己的产品属于弱碱性水。直至今天,农夫山泉依然在瓶子包装上写着“pH值(25℃ 7.3±0.5)”。

  “天然弱碱性水”这个噱头打出来后,更有无良商家开始推出各类“保健水”“负离子水”“纳米水”“磁化水”等,通过与高科技名词的胡乱结合,打出饮用水能“包治百病”的旗号,误导消费者。由于贴着虚假宣传的水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明令规定:不得标注“活化水”“功能水”等不科学内容。

  2010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多款“弱碱性”水的虚假宣传,如“帮您护肝解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补充脑细胞营养”……其中播出的“永衡钙离子水”公司的广告,董事长亲自上阵介绍“酸性导致疾病,而碱性能中和酸性”,还测了碱性水和自来水的pH值。另一家公司专卖店中的店员则现场进行测试水pH值的实验,在忽悠消费者上实验做得有模有样。

  碱性水广告

  为了剥下碱性水神奇功效的外衣,央视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谷学新、时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病科主任汪涛、北京大学营养食品与卫生学教授李可基、时任中国食品科学协会副理事长胡小松四位专家,从基础化学概念到食品安全向观众科普,碱性水没有意义。最终央视记者给出结论:碱性水有益健康的说法,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伪科学与封建思想的结合

  由于一些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较重,一些无良商家索性把生儿育女也挂钩 “酸碱体质”。众所周知,婴儿的性别是由与卵子结合的精子类型决定,含有 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则生出女孩,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则生出男孩。但根据“酸碱体质”理论,“X精子耐酸、Y精子耐碱”“丈夫精液呈弱碱性,妻子多生男孩;呈弱酸性,妻子多生女孩;呈中性,生男生女几率相等”等荒谬说法纷纷问世。

  实际上,男性正常精液的pH值为7.2以上,原本就是碱性。其他研究表明:精子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活力并无明显变化,在动物试验中也不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性别比率。

  除了“生男孩神药”,网上还有各种生男孩的秘诀,比如女性用苏打水冲洗阴道,“有利于Y染色体精子的存活,增加生男孩的几率。”这类偏方实在荒谬:女性阴道环境天然的弱酸性具有抗菌自净功能,能抑制病原体和有害菌生存。如果用碱性液体(如苏打水)冲洗,生男生女且不提,更易患妇科疾病倒是真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夏薇在接受《家庭医生》采访时曾表示,“酸碱体质决定生男生女”是一种很荒唐的说法,不具备任何的科学依据。孕妇如果为了生男或生女调节酸碱体质,大量吃某一种食物,极可能因偏食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吃出问题。

  总而言之,“酸碱体质”理论在我国影响之广无法形容,就算被央视315晚会曝光, 2014年的《健康之路》也旧事重提将其辟谣,但网络上仍有大面积的相关信息,继续助长伪科学传播。

  远在大洋彼岸的Young遭受了正义的惩罚,我国的“大师”们什么时候受到制裁呢?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北京科技报]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