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热议 既不合法也未遵守伦理道德

  基因编辑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寄托人类摆脱疾病的希望,吸引无数科学家进行深一步探索。然而,随着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在26日宣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人们对基因编辑技术有了不同理解和看法。

  贺建奎

  截止目前,原稿《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文章已检索不到;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表示,没做过此项目;深圳医学伦理委表示,试验未经医学伦理报备,已启动事件调查;南方科技大学则宣称贺建奎已停薪留职,该研究未向学校报告;百余名科学家联合声明,认为这项实验危害不可估量,强烈谴责;140位艾滋病研究学者联合声明称,坚决反对这种无视科学和伦理道德底线的行为。

  科技部对此也做出了回应,27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部长茶座”活动中,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而在2015年12月,华盛顿召开的基因编辑大会中,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也已经对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技术、伦理与监管开展全面讨论,就人胚胎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达成共识,形成了涉若干重要原则,限定人胚胎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只能用于基础学术研究,禁止一切以生殖为目的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所以这次基因编辑婴儿不合法也没有伦理道德上的支撑。

  贺建奎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做胚胎注射 贺建奎实验室供图

  基因编辑作为一项技术来说本身并没有错误,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自2013年出现以来,立刻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且对这项技术的深入研究承载着未来治愈一些疾病的可能。

  虽然过去几年基因编辑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据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编辑研究分会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联合发布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称,在基因编辑方面仍然存在精确编辑效率低和脱靶突变等问题,因此科研人员对于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人类胚胎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着极其谨慎的态度。

  声明指出,贺建奎课题组的基因编辑婴儿研究从科学层面,CCR5基因的敲除是否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极不明确。该基因的已知以及其他未知功能的一并缺失,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难以判断。从技术层面,CRISPR技术在人胚胎研究中的安全性还有待于全面深入的探讨,目前脱靶和基因型嵌合等技术障碍依然无法避免;从伦理层面,对于CCR5基因的敲除并不能给这个原本健康的婴儿带来明显的益处,却要承担未知风险。(CCR5: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也称为CD195,中文名叫趋化因子受体5型。它是一类免疫相关分子,广泛的分布在免疫细胞中,其中包括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基因编辑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就在上个月举办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中,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Victor J.Dzau曾表达过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的看法。他表示,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非常快,适当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其应用必须要非常小心,如果方式错误,就可能引发一些问题。要站在科学、法律、社会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同时,Victor J.Dzau认为,中国是最早做基因编辑方面科学研究的,但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对于这项技术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够进一步了解它的影响。在胚胎上面这样做会影响人的一辈子,甚至于未来几代人,有人说应该做,有人说不应该做,这个问题现在还在讨论,目前它还不能应用于人类。

  仅仅一个月过去,贺建奎将不能变成为能,但这种变化却没有带来任何惊喜,反而带来了惊吓。正如140位艾滋病研究学者联合声明中所写的那样,中国科学家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庄严使命。作为探索未知和创新进取的先锋,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判断,与国外的科学家共同推动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完善。(蔡琳)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李鹭]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