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林巧稚:最爱听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她一生未婚无子,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1983年4月22日清晨,病重的林巧稚在昏睡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 !”然后慢慢平息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为了全身心投入医疗事业,林巧稚一生都没有结婚,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虽然未曾有自己的孩子,但这位伟大的女性仍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
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开拓者;林巧稚医生
被协和医院破格录取
在林巧稚5岁时,她的妈妈因宫颈癌去世,这让林巧稚从小就怀有了治病救人、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初心。1919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但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初心促使着林巧稚在1921年报考了北京协和医院。在进行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突然考场上一位同学因中暑而晕倒。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放下笔,跑过去救助。结果她从小就比较拿手的英语试卷没有答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本以为肯定考不上的林巧稚,在一个月后居然接到了入学通知书。原来,当时的主考官见林巧稚处理突发事件时沉着果断,又加上她其他科目成绩优异,英语口语流利,所以破格录取了她。
林巧稚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勤奋,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被聘请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那以后,产房成了林巧稚的家,她每年的生日也大多在产房里度过。对林巧稚来说,新生儿的啼哭声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了。
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
“董莉,三十岁,怀孕三个月,阴道忽然出血,诊断为宫颈癌。建议治疗方案:切除子宫。”这份病例是其他医院给一直想做妈妈的董莉下的最后通牒。绝望之下,董莉找到了林巧稚。林巧稚看后,最初诊断也觉得应该切除子宫,以保大人平安。不过在她了解到病人家里就只有她老公一个儿子后,林巧稚当晚就睡不着了,她想努力为董莉保住这个孩子。虽然知道病人万一出了状况就是自己的责任,但林巧稚还是顶着巨大的责任跟董莉沟通,并告诉她可以把孩子生下来。此后,林巧稚每周都为董莉进行细致的检查,并在临近预产期时提前为其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最终让一家人抱上了可爱的女儿。经过反复的观察和研究,林巧稚觉得董莉身上的肿块和一般的恶性肿瘤病变不一样,更像是孕期良性肿瘤的一种特殊变化。于是经过权衡之后,林巧稚做出“暂不切除子宫,继续观察”的决定。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巧稚的判断是正确的,董莉不仅母女平安,而且其位于宫颈的肿块竟然消失了。在数年以后,国际医学界才对这种孕期可以随着孕妇的妊娠过程而消失的肿块作了界定,学名叫“妊娠蜕膜息肉”。
林巧稚从医的一生中,真正做到了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不仅关注病人的健康,更加关注病人的幸福,时时刻刻为病人以后的幸福想办法。“她是看病,不是看人。”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怀念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她看病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穷苦农民,只要是她的病人,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处处替病人着想。”
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开拓者;林巧稚医生
攻克新生儿溶血症
在60多年前,新生儿溶血症还属于不治之症。曾经有一名妇女因新生儿溶血症连失四胎,怀第五胎7个月的时候来向林巧稚求救。为了不让病人再一次失去孩子,林巧稚查遍世界各国最新的医学期刊,仔细搜寻有关新生儿溶血症的资料,同时组织了多次会诊,把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的专家意见汇总在一起,制定了一套严谨而详细的医疗方案。在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后,林巧稚领导着一组医护人员,终于从死神边缘拉回了孩子。自此,新生儿溶血症得到了攻克,新生儿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
对于我国妇女宫颈癌的治疗,林巧稚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我国组织了大规模的宫颈癌普查和防治工作。由林巧稚指导、宋鸿钊研究的“绒毛膜上皮癌和葡萄胎的诊断处理”课题,在当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林巧稚还主编了《妇科肿瘤学》《家庭卫生顾问》《育儿百科全书》等专业、科普读物。可以说,林巧稚的一生都在为我国妇女儿童的健康不停忙碌。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赵丽娟]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330_104511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