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330_944144_taonews.html
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中国凤尾蕨可以消除砷污染

来源:环球科学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被砷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影响着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如果这种物质进入饮用水或者农作物,会使人类出现皮肤病、癌症等疾病。但是,中国凤尾蕨(brake fern,即蜈蚣草)却能在体内吸收并积累足以杀死大多数生物的砷,同时茁壮成长。 
现在,普渡大学的植物学家乔迪·班克斯(Jody Banks)和蔡超(Chao Cai,音译)共同解释了中国凤尾蕨为何能够耐受砷的毒性。班克斯表示,通过将蕨类植物的基因拼接到其他植物中,生物工程师或许可以在未来复制这种特殊的能力,清理其他受污染的地区。
班克斯注意到,中国凤尾蕨的三个基因在遇到砷时特别活跃。为了检验这是否就是耐受性的原因,她用一种常见的生物技术抑制了这三个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中国凤尾蕨在接触砷后很快就会死去。随后,她和团队用显微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把重点放在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上。最后,他们重现了砷被中和的过程。
在很多有机体中,都存在一种叫做GAPC1的蛋白质,可以利用磷酸盐分解糖分,从而获取能量。在土壤中,砷是以砷酸盐的形式存在,它可以取代磷酸盐,阻碍获取能量的过程。但在蕨类植物中,GAPC1的结构稍有不同,能以化学方式结合砷酸盐。还有一种蛋白质,叫做OCT4,是由另一个基因编码的,可以帮助砷酸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被称为囊泡的微小结构。在囊泡内,由第三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GST会将砷酸盐转化为亚砷酸盐。研究人员还发现,囊泡可以将这种化合物转移到植物的特殊部位,安全地累积起来,而这个部位还能帮助植物抵御饥饿的昆虫。相关研究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
2016年,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巴里·罗森(Barry Rosen,并未参与这项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能使用几乎相同的基因捕获和中和有毒物质。中国凤尾蕨把亚砷酸盐困在了特定的细胞中,而细菌却能将它送回环境。“事实证明,这种新颖的机制不仅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细菌,”罗森表示,“生物体已经演化出了避免亚砷酸盐中毒的类似方法。”
撰文:蕾切尔·伯科威茨(Rachel Berkowitz)
翻译:杨玉洁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330_944144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