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pixabay
寄生虫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身上或者体内,有些甚至能够改变宿主的行为,增加自己的传染率。以单细胞的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为例,感染这种寄生虫的老鼠更容易被猫尿的气味吸引,而未感染的老鼠会聪明地避开,因此感染弓形虫增加了老鼠落入猫口中的几率。显然,这对老鼠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对寄生虫来说可再好不过了,因为它需要一只小猫来走完自己的一生,并传播给更多的宿主。
不择手段,确实如此。但事实上,这一狡猾策略可能没有像最初看到的那样精准打击,一项研究发现,弓形虫并没有针对性地只解除了老鼠对猫的天然厌恶,而是在整体上减少了老鼠的焦虑,让它们更大胆更爱冒险,对包括猫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更加好奇了。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通讯》(Cell Reports)期刊上。
“弓形虫操纵宿主行为的故事简直太神奇了。”研究的资深作者之一、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的生物学家伊万·罗德里格斯(Ivan Rodriguez)如此讲道。
“我们特别好奇,寄生虫究竟是如何针对性改变了老鼠对猫科捕食者的反应的神经回路的,这一点先前从未讲清楚。”

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罗德里格斯和同事着手确定影响猫科动物致命吸引力的分子机制。以下是他们的第一步:
“我们决定使用受感染的小鼠展开广泛的行为试验,综合了解寄生虫如何影响其宿主。很快,我们就观察到受感染的小鼠不怎么焦虑,更有探索精神,面对潜在的威胁,它们的行为反应也截然不同于对照组小鼠。”
例如,与未感染的小鼠相比,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能更快地找到高架迷宫的出口;它们敢接触人类研究员的手;当研究员将一只麻醉了的大老鼠猛地丢进笼子里时,它们也不会受到干扰,相反未感染的小鼠则会吓得一动不动。
研究中,受感染的小鼠的确表现出了对猫尿的兴趣,但它们更喜欢狐狸和豚鼠的气味,在这两种情况下,无论受感染小鼠是否被猫尿所吸引,寄生虫都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罗德里格斯说道。“最终结果就是,寄生虫能通过受感染的啮齿动物传播到猫体内。”
至于机制,似乎是寄生虫触发了一种常见的大脑炎症。“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我们观察到炎症水平与行为变化的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罗德里格斯实验室的研究生玛德莱娜·博亚特(Madlaina Boillat)解释说。

图片来源:pixabay
她和罗德里格斯会继续探索神经炎症最终如何断送了小鼠的性命,是炎症让小鼠们对危险视而不见?还是赋予了它们对猫科天敌的好奇心呢?
翻译:阿金
审校:王怡博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