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科学小馆儿

美食派送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螺蛳粉味道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这么多重口美食,哪个是你的本命?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爽辣臭豆腐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飘香榴莲

  哪个想要跃跃欲试?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夺命鲱鱼

  而又对哪个避之不及?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断货王螺蛳粉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臭”鳜鱼

  以上这些美食,喜欢的人会超级喜欢,讨厌的会十分讨厌。

  有人说吃碗螺蛳粉,从头发丝到脚指甲都会弥漫着酸臭味,但更多人则是在疫情宅家时,在缺货的店等螺蛳粉进货等到想哭……

  爱不爱吃“臭”,这可不单是口味喜好的差别......

1

谁能公正地说,它们臭还是香?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从科学上说:是臭!

  想想上面这些奇奇怪怪的臭味食品,基本都是发酵做成的。这发酵的过程,就是臭味慢慢出现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更易吸收的小分子氨基酸,以及硫化物、吲哚、氨等物质,这就是臭味的来源。

从科学角度来说:也香!

  这该死的鲜美,是发酵过程中生成的氨基酸之味。

  “越臭就越香!”,臭味食品中的氨基酸含量大约是新鲜食物氨基酸含量的6倍;发酵中的酶还会让原料中的淀粉或蛋白质转化成有机酸、酒精和酯类,产生一些口味让你眼前一亮的,具有特殊风味的物质。

2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又臭又香,嗅觉不会懵圈吗?

  香、臭、鲜等味道可不单是嗅觉分辨的,是两个系统在协同作战!鼻子负责嗅觉,舌头负责味道。

  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前有一碗螺蛳粉时,会先觉得臭还是香?

  必定是先被酸笋味撞一个跟头。酸笋中臭臭的硫化物进入鼻腔后,会和鼻腔的感知受体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到大脑,嗯……大脑受到刺激反应过来,是时候该靠边吐一下了。

  而之后粉到嘴里,舌头感知氨基酸的鲜,这时候才会觉得真香!

  但是如果单单两个感受是分开的,人体也算不得神奇了。我们还有一种功能叫“后置嗅觉”或者“鼻后嗅觉”,顾名思义就是鼻子后面的嗅觉。吃东西的时候,这些挥发性分子从口腔窜到鼻腔,再被嗅觉受体捕捉到,此时鼻子对香臭的判断,会跟鼻前嗅觉的体验完全不一样。单独闻起来是臭的气味,从鼻后嗅觉感知的也许就是“非臭味”,再加上舌头尝到的“鲜”,三者一组合,大脑可能就会判定为香!

3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螺蛳粉味道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有人说,我闻臭豆腐就不臭,榴莲、螺蛳粉、酸菜闻啥都香,不懂别人怎么就说臭!

  这还要把话聊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当祖宗们还在靠捕猎为生时,祖宗A拿回来了一个臭臭的动物腐尸,祖宗B带回来了一兜子香香的梨,结果吃完A的其他人都上吐下泻被折腾到虚脱,而吃完B的感觉精力挺好,还想再来一个。长此以往,人们一闻到臭就打心里讨厌。

  人在进化中,知道了腐败的难闻的气味是对身体有伤害的,而香的略带甜味的一般是人体需求的,这是人体在气味上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因为人慢慢发现有些臭的食物对人体无害,就会渐渐觉得他们是香的,这是大脑对臭味美化了。

  有时也会出现不是我们闻错了,而是味变了的情况!香味浓到一定程度就会变臭,而臭味稀释了也会变香!

  比如吲哚,这种物质正常来说就是超级难闻的粪臭味,但是高度稀释后就是香味。一些花油,比如茉莉花、苦橙花、水仙花、香罗兰,都含有低浓度吲哚同系物及衍生物,会散发不同的香味。再比如粪便里面也含有3-甲基吲哚,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香到极致就是臭”吧!

4

不是你挑食,而是基因在挑食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挑剔臭味的锅,可以尽情甩给基因。

  东亚人讨厌香菜的人达到了21%,而中东地区只有3%。原因就是人的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点,假如这个位置上携带的是突变体,那么他大概率会讨厌香菜……

  中国人的TAS2R16苦味基因最为发达,可能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能吃苦的原因吧!

  再比如你喜不喜欢喝酒,也与一种名为TAS1R2的基因密切相关。

  铺垫完毕,那么你一定能想到,吃的取向一定也有一个对应的基因。没错,对食物的偏好基因中与嗅觉有关的部分,大部分都是直接作用于神经回路。而神经回路又负责调解一个人的高兴程度,相当于你不喜欢臭味,不吃臭味食品,但你一闻到某个臭味就能刺激到大脑的奖励回路,一闻就有好心情,那臭味食物基本算在你这开挂,你也早晚都会被这种食物攻陷!

  不说了,准备继续下单螺蛳粉、臭豆腐、老酸菜… 但是,吃的时候还是要躲着点朋友、室友,毕竟,有些人是在用基因在拒绝!

美食派送;螺蛳粉;味道

创作:中国科技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王国义 新媒体团队特邀专家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507_94649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