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科学小馆儿

看完这篇文章不打个哈欠算我输!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几刷大型宫斗剧的朋友们,你们有注意到下面这个场景吗?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只要这个旋律一响起,胖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这位群演宫女小姐姐竟然还打起了哈欠?
  皇上:你礼貌吗你!
  宫女:(苦笑)sorry,一不小心打个哈欠,尴尬癌都要犯了……
  每天都在打哈欠的我们,也是时候来深入了解一下“打哈欠”的科学知识了。
  打哈欠是什么原因?
  科学界对于此问题的观点一直层出不穷,也没有得到完全统一的说法,那我们就看一看现阶段科学界对“打哈欠”都有着怎么样的解读吧!
  No.1
  哈欠中枢是老大
  首先,打哈欠作为一种行为,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一种条件反射。人脑中存在“哈欠中枢”也就是下视丘的旁室核,哈欠便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
  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神经递质大量分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并操纵机体做出“打哈欠”的动作。
  No.2
  大脑供氧或供血不足是元凶
  打哈欠是一种典型的大脑缺氧的表现,人体通过哈欠这种“深呼吸运动”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升高,排出更多二氧化碳,从而使人体更加富有活力。
  不仅如此,如果大脑供血不足也会哈欠不断。所以,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如果过分地“哈欠连连”,可能是血管病变的一种表现,是机体自身的“警钟”,心脑血管病可能已经找上门。
  疲劳状态下,人们也通常是“哈欠连篇”,也算是一种警示,警示人体已经疲倦,需要注意休息。哈欠,也可以起到舒缓疲劳的作用,在持续工作,高度紧张过后,睡觉之前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打哈欠,伸懒腰,其实就是机体在通过打哈欠舒缓疲劳。
  No.3
  厌倦理论在捣鬼
  研究人员发现,打哈欠还可能跟“厌倦理论”有点联系。
  有没有被妈妈骂过“看电视精力充沛得要命,一翻开书本就打哈欠”?这证明,你对书本没有“真感情”。老师讲到高潮,你却打起了哈欠;看着无聊的电影,你又打起了哈欠;长辈开始唠叨,听着听着,你又双叒叕打起了哈欠……
  所以,不一定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根据“厌倦理论”来看,打哈欠可能真的是“没兴趣”“觉得无聊”的一种外在标志。
  目前分庭抗礼的几种说法,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哈欠产生的原因。那在打哈欠时候会产生的几种现象,你又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01
  打哈欠的我怎么留下“不争气”的眼泪呢?
  产生眼泪的泪腺位于上眼睑深处,当我们打哈欠的时候,眼周肌肉被拉紧,就会对泪腺造成一定压力,并刺激其产生更多泪液,通过挤压,都释放出来。不仅如此,打哈欠也会挤压舌咽面颊肌肉,会阻挡鼻泪管排泄泪液,那么眼泪就都从眼睛中“倾泻而下”。
为什么打哈欠会流眼泪
  02
  打完哈欠感到头脑清醒,如释重负?
  打哈欠实质上是一种“深呼吸运动”,如之前所说,“气体交换”,大脑获得的氧气,由于时时刻刻不停歇,大脑成为耗氧较多的器官,缺氧会使大脑反应迟钝,那么打哈欠带来的氧气无疑是大脑“兴奋剂”。
  有研究表明,打哈欠可以有助于为大脑“降温”。打哈欠会促进血液流通,带走多余的热量,又将温度较低的空气重新带入。就像长期暴露在高温下的人,喝一口冰冰凉凉的西瓜汁一样,一瞬间冰火交融,酣畅淋漓。
  综合上面两种因素,哈欠为大脑带来更多氧气,降低大脑温度,就会使大脑更清醒,思维更灵活
  看着看着咋就打上了哈欠?在搜索框输入打哈欠,网上最多的相关词条就是“传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移情理论”“从众心理”支撑很多科学家的观点,大致就是人类,包括一些动物,都会有一些“非意识性模仿行为”,会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曾针对此问题进行试验,选取志愿者观看打哈欠,但其中只有40%的志愿者随着屏幕里的人一起打哈欠,并使他们接受移情测试,果然这40%的人得分更高。
  这源于一种特殊的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这种神经元,“镜像”顾名思义,就是像一面镜子一样,会控制机体模仿他人的动作。而在我们看到别人打哈欠的时候,脑内镜像神经元会处于活跃状态,发出指令,机体就会“不由自主”被哈欠所传染。
  打哈欠不仅仅发生在哺乳动物身上,鸟类,两栖动物,甚至鱼类也会打哈欠,在脊椎动物中较为普遍,也是机体的一种条件反射,会起到清醒,传递信息等作用。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看到哈欠都会有连锁反应,这种行为也是受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年龄、性格、亲密程度、外界环境均可成为哈欠的“催化剂”也可能是“阻隔剂”。
  很多科学家认为,镜像神经元模拟他人行为就类似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没有说什么,也可通过动作体会对方感受。容易被“哈欠”传染,可能真的是“共情能力”更强。
  哈哈哈哈哈哈~欠,眼泪也流了出来,这篇文章威力真是不小!测试一下——
打哈欠,打哈欠是什么原因,打哈欠会传染吗
  此时此刻,你,“哈~欠”了吗?要是你也被传染了,可能你也是“共情能力”很强的人哦~
  创作团队: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专家:尹铁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1014_1057414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