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830_572170_taonews.html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医养结合:让我们有备而“老”

2017-08-30 09:59:00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所导致的老年人口占比提高的动态过程。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7%,即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据报告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整体而言,在21世纪剩下的90余年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不仅是我国,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迈向老龄化。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根据报告,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 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将医养结合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医养结合的试点和推进工作。2017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山东威海孙家疃医院,看到许多老人在此享受医养结合服务,既有人照料吃住又能治疗疾病,很有安全感。总理说,我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发展好医养结合这一大产业,切实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才能让老人安心、子女放心。

  医养结合在全国多地“开花”

    85岁的郭老伯和老伴去年住进了上海普陀区的桃浦第一养老院,每月两人的生活费1万余元。一日三餐由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送到房间,白天还可以到老年活动室参加唱歌等活动,郭老伯夫妇俩在这里过得很舒心。更重要的是,普陀区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院毗邻而建,两家机构处在一个大院内,四楼互相连通,通过“空中走廊”可以直达,将医、养功能放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平时郭老伯想要配药,只要走几步路就到了;要是膝关节不舒服,还可以预约去隔壁做康复理疗。

  住在3楼的钱老伯是孤老,子女在国外。由于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还得过脑梗,他通过家庭医生建立了家庭病床,有了健康“守门人”。每周,中心的钱德林医生上门为他做检查,就在记者采访时,钱老伯正拉着钱医生问:“我上次验血的指标好不好?吃药会‍‍不会‍‍损害肝功能?”

  医养结合,实质是整合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使老年人能够就近获得好的医疗服务。这一物理空间的布局,为普陀探索医养结合的“桃浦模式”打下了基础。中心开设全科门诊,可以满足老人日常的基本医疗,做到“让老人小病不出养老院”;对无法由社区医生医治的老人,中心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转诊;养老院还内设一定数量的护理床位,真正解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此外,中心将开设占据两个楼面的老年康复区域,以帮助老年人进行专业的机能康复训练。

  近年来,将养老院与医疗机构一并规划建设的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得以复制。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通过独立设置、配套设置或协议合作,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500余家,其中2100余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国医养结合机构共有床位115.21万张,其中医疗床位25.63万张,养老床位89.58万张。同时,开设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有3100余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有7.3万余家;出台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的有29个省(区、市),有21个省(区、市)设立省级试点单位,17个省(区、市)建立了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医养结合≠医院+养老院

    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期盼更加便捷、更加放心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只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内涵,往往会‍‍被简单化,甚至曲解。

  首先,医养结合的养不等于养生。有的老年人白天按摩,晚上泡脚,保健品当饭吃,营养液当水喝,觉得挺养生。想想林黛玉,人家自打会‍‍吃饭时就吃高档补药,最后还是香消玉殒。这虽是文学情节,却并非没有现实依据。

  其次,医养结合的医不等于医院。养老的“医”和医疗的“医”是有区别的,目的不一样。后者更多是为了治愈,前者主要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的稳定,是健康管理和照料。而长期照料的最大特征就是非医性,所以医养结合不能简单理解成“养老院+医院”。

  有人觉得,应该给养老院与社区配备大医院,规模越大越好、科室越细越好。其实不然,养老社区、养老院不需要大医院,不需要综合性医院。不是说住在协和医院边上,就叫医养结合了。老年人往往有好几种病,大医院分科细,每种病开一种或几种药,想不捧药罐子都难。有的老人甚至一天要吃20多种药,把药吃完就吃不下饭了。而且这么多药吃下肚,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国际养老领域提出治共病的理念,主张对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疾病实施综合诊治,找主要矛盾治。这才合情合理。

  可见,医养结合,不能想当然,得从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养老资源,才不会‍‍造成错配以致影响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燕达集团董事长李怀表示,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也给医养结合提出了一些挑战,如疾病模式会‍‍发生改变,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将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其他如失能、半失能问题和精神健康问题会‍‍大量增加,康复和护理需求以及就近服务、上门服务等需求都会‍‍大幅度增加。所以,养老与医疗的结合,不是先有养老机构,再建家医院,医养就结合了。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养老机构本身就要设置医护团队,以解决养老者的基本需求,在出现重大疾病时,能够全面对接医院,全程负责。

  医养结合的目的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以及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主要包括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一体化,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做好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对此,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居家巡诊、两院一体等多种医养结合类型。基于此,不同老年人群可根据自身况与特点,选择最适宜的养老模式,实现按需“下单”。 可见,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模式。这既能破解“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的现实尴尬,又能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局面。

  中医药助力医养结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 - 2020年)的通知》提出,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这使中医药界倍受鼓舞,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率先与4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

  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强教授介绍,在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今天,健康养老服务呈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特点。针对普通养老机构不能解决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护问题,开办医养结合的康复中心十分必要,而中医开办医养结合的康复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医代养、医养结合关键在于一个“合”字。唐强教授认为,医和养与其说是结合,不如说是融合。因为结合还各有棱角,融合才能无缝对接,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才会??接地气、有人气。依托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整合区域优质资源,让老人们能够“不出院门”得到医、养、学、为的一站式服务。中医药的养生方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医非诊疗性的健康养生服务等,可以让老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预防是最好的医药”,这是当代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医学博士亚历山大·利夫说的一句话。然而,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治未病”的理论。中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上医“治未病”的防治思想。古人提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等养生保健的理念。中医注重养生,注重人体的自强,有几千年来形成的实践经验。古代医家不仅发明了很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而且很早就把医养结合起来,许多古代权威医学著作都记载着不少养生保健方法。孙思邈的医学专著中记载的“食疗18方”和“养生13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万密斋的《医学全书》中也有记载,这些中医养生的实践经验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认为,在构建新型医养结合模式过程中,中医药有多个优势。第一,延缓衰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历史有几千年,已形成了一整套延缓衰老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这对于老年人有益处”。第二,可以增强体质,防治老年病。“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亿人,50%~7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老年病,几千年的经验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老年病是有效的”。第三,中医药可以提供比较丰富的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服务内容,比如针灸、推拿、按摩、养生、食疗等。

  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在北院区和万源新区均设立医养结合的“颐康园”,共400张床位,目前无一虚席,将中医特色充分融入到了养老医疗中来。该院负责人贾天贵说,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教授情志调摄、饮食调养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一位老人精心制定个性化诊疗护理和食疗方案,根据医疗护理级别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评估,根据病情或饮食习惯确定食谱给予食疗,根据需要及时提供中药熏蒸、中药涂擦等中医技术服务。无论是患有脑梗塞、老年性痴呆、中风瘫痪等严重老年疾病,或者失禁、吞咽困难、慢性病需长期照料的老人,都能得到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颐康园每天定时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穴位保健操、肢体功能锻炼操训练,定时开放书报阅览室、棋牌活动室等。让老人们在这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医养结合”还需迈过几道坎儿

  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要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目前,中国老龄长期照护体系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表示,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运行仍面临不少成长中的“烦恼”。

  1.身份难界定。“医养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回忆,2010年开办老年科之初,希望能领一个养老机构的证,用医疗和养老的双重身份经营。经过申请,拿到了社会??福利机构批准的证书。但该证书到期想再续办时,却因没有相关政策不能续办,最后通过物价部门作为“特需服务”才能合法收费。

  2.市场供需脱节。大连金石滩医院副院长戴经跃说,医养结合是系统工程,国家探索这条路是要解决就医难、养老难问题,所以医养结合非常急迫。但现实情况是,大量高端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被闲置。目前,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

  3.标准难统一。医养结合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多个部门,一位基层民政部门负责人说,以评估标准为例,民政与卫生部门各有一套护理等级分级制度,卫生部门的标准以体健康水平为基准判断进护理院,民政的标准以生活照护水平为基准判断进养老院,对不同水的老人进入不同的轮候区,这就造成了同一名老人,按不同的体系评估后,进入不同的机构享受的待遇是不同的。

  4.专业人员缺失。当前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50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人普遍缺乏。上海市闵行区民政局副局长蔡秀兰说,区内养老院护理员50岁以上的占了80%。来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欢等建议,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分层、分阶段,应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同时提高分布在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护水平,也可将“4050”人员培训为护理员,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

  5.医保制度尚不健全。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张振粤认为,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需长期住院,医疗、护理费用都要考虑,而在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下,往往承担不起高昂费用。为此,应完善相关医保制度,尤其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从医保制度上对医养结合进行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医养结合顺利运行。

上一篇:越清淡越养生?饮食过素可能加速老化
下一篇:眼镜背了不少“黑锅”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