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在心,病在胆
2020-12-29 15:14:00赵女士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被称为胆心综合征,因为胆囊结石会导致胆管压力增高,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收缩,血流减少,心脏活动失调,从而诱发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加重心脏病症状。一些医生形象地称之为“痛在心,病在胆”。过去只是由于人们对它不太了解,不够熟悉,故未引起重视。
胆系疾病在先,心脏症状在后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主要是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引起心脏不适和心电图异常的疾病。1909年由Babcok最早提出,此后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公认。胆心综合征在慢性胆囊炎患者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可达50%~70%。
胆心综合征先一般是有胆系疾病再继发心脏症状,主要有如下临床症状:
心前区疼痛 胆道疾病可通过内脏大神经产生牵涉性疼痛,心前区或上腹部有程度不同的闷痛或绞痛,其性质可类似冠心病心绞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而用阿托品、杜冷丁则可缓解。此外,胆道疾病有时确能诱发心绞痛,这是因为胆道疾病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冠脉痉挛、收缩,致心肌缺血缺氧,尤其易发生于原有冠心病患者。
心律失常 不少胆道疾病患者因心律失常感到心悸、心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胆道疾病通过植物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脏自主调节紊乱,易产生折返激动有关。临床上以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多见,偶可诱发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胆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
心电图改变 约1/3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压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
国内一项10年的文献回顾分析(2004-2014)指出,超过一半的胆心综合征患者被误诊为心绞痛等心脏疾病。所以,既往有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患者,若出现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要考虑是否由“胆心症”引起,及时检查肝胆功能。
应积极治疗原发的胆道疾病
由于胆心综合征的祸根在“胆”,亦即痛在心,病在胆,故发作时尽管用药有可能暂时缓解其症状,但归根结底只有治“本”才能治“标”。一般说来,如无明显禁忌症,采用手术方法彻底铲除病根仍属上策。临床上,大部分胆心综合征患者在接受有效的胆囊治疗后(手术切除胆囊或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治疗),心脏症状会逐渐消失。有报道,胆道手术治疗胆心综合征治愈率达93.4%。但要注意,手术宜采用全麻方式,以阻断胆心反射弧,避免胆心反射(指胆道手术时由于牵扯胆囊,或探查胆道时所引起的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因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等现象)。
当然,胆心综合征发作严重时不宜进行手术,应先积极进行心脏治疗,包括扩冠、营养心肌、纠正心律失常等,以尽快改善症状及心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对那些无急症手术指征的胆心综合征,如长期不去除原发病,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过久,心脏也可演变为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即使治愈原发病,心脏病症状亦不能得到改善。因此,胆心综合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文/牟廷超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