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730_32076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航空知识》

《航空知识》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航空知识》以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宣传航空航天事业为己任,详尽报道航空航天最新发展、技术与产品研发动态。一直秉承科学严谨、客观求实、注重知识、普及科技的办刊理念,对航空航天历史、前沿科技、原理知识、最新动态进行详尽的说明和报道,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文章数
分享到:

当民航遭遇战祸

2014-07-30 16:25:06

当民航遭遇战祸

█ 王亚男

 

 

MH370的搜救尚无最终结论,巨大的不幸却再次降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717日,执飞阿姆斯特丹吉隆坡MH17航班的马航波音777客机,在乌克兰东部突然坠落,机上259名乘客无人生还。MH17坠落的地点,距离俄乌边境并不算远。事故发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他的国家安全事务机构正在同乌克兰方面接触,以期查明坠机的真正原因。

 

28120

惨烈的MH17坠落现场

 

 

突然陨落的MH17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事故发生地处于乌克兰东部邻近俄乌边境的军事冲突地带。外界怀疑,MH17可能是来自地面的俄制防空导弹击落的。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透露,虽然目前调查尚无最终结论,但他们认为有迹象表明,这架飞机可能是被SA-11“山毛榉之类的防空导弹击中坠落的,这种履带式车载机动防空导弹在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有列装,也有可能被乌克兰反政府武装获得。

 

 

识别之惑

 

和其他商用航班一样,MH17正常的航线高度是33 000英尺,约合10 000米。要想击中这一高度飞行的飞行器,普通的肩扛式防空导弹门儿都没有。但俄罗斯和乌克兰都装备的SA-11却可以,这种防空导弹最大射高达72 000英尺(22 000米),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一些经过较少的防空系统操作训练的人就能使用,击落商用客机从技术上完全可能。

另一个疑问是,SA-11这样的防空武器系统真的“军民不分”么?现实情况是,SA-11拥有一套敌我识别系统(IFF),在发动攻击前,会向目标飞机发送问询信号,而民用飞机则会以应答信号相回应,这一信号通常包括有明确的飞机身份信息,能帮助武器操作人员明白自己发现的究竟是什么。目前不清楚,SA-11导弹的目标截获雷达是否接收到了目标发送的应答信号。识别目标身份并不困难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政策教授西奥多·波斯多尔说。他认为一种可能是,操作导弹的人员不知道如何判读这些身份识别信号,或干脆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IFF系统。当然,飞机上的应答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目前尚不清楚。

 “即便不使用IFF系统,经过训练的雷达操作手,可以识别出波音777和安-26运输机之间的差别,原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国家安全主任助理布鲁斯·麦克唐纳认为。这两种飞机飞行高度和速度都不同

 

28121

执飞本次MH17航班的马航波音777(注册号9M-MRP

 

 

退役英国军官查尔斯·海曼认为,SA-11的雷达给操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模式与空管雷达提供的信息并不一样,这可能会让操作人员错把民用飞机判定为有威胁的目标加以攻击。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所使用的精密空管雷达会实时获取这些民用飞机的应答信号,这些信号等于是在告诉地面我是民航飞机……’,但SA-11这样的导弹系统提供的信息可能更侧重于截获目标,而对目标的身份甄别信息显示可能不够明确。

 

 

另一个问题

 

298名逝去的生命,让人们查清事件真相的愿望变得无比急切。从民航客机失事的常理推断,MH17事故前没有任何征候,飞行人员也没有向空管部门通报过任何故障,那么它的坠落原因就很可能会与地面的战火存在某些关联性。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声明中表示,不能排除飞机是被人为击落的可能,美国也认为飞机是被击落的。倘若真的是军事冲突造成了MH17的惨剧,那么罪魁祸首又是谁?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在事件发生的时段,有谁发射过地对空导弹,更不清楚发射导弹的一方是否清楚,攻击发起时被锁定的目标是一架定期民用航班?基辅方面指责是亲俄反政府武装分子造成了这一惨剧,乌克兰国家安全机构甚至宣称曾截获过军事人员谈论对MH17发动导弹攻击的电话对话。但这些证据的有效性目前都没有得到国际机构的认可。恐怖分子使用普京提供的SA-11导弹系统击落了一架民用飞机,乌克兰内务部顾问安东·杰拉什申科在脸谱上写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否认向乌克兰反政府武装提供过该系统。

面对指责,乌克兰反政府武装立即予以否认。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讲话中认为乌克兰应该对此承担责任,如果乌克兰能保持和平,或者倘若乌克兰东南部的战火没有重燃,这起悲剧就可以避免。毫无疑问,(坠机)发生在谁的领土上,这一国家就应该对这一可怕悲剧负责。

下一个疑问是,乌克兰反政府武装是否能获得SA-11导弹系统呢?在MH17坠落之前,乌克兰政府军已经有多架飞机在冲突中被击落,其中包括安-26军用运输机以及苏-25攻击机。就在614日,反政府武装在卢甘斯克(Luhansk)机场附近用防空导弹击落了一架乌克兰伊尔-76军用运输机,机上49人全部丧生。当日美国政府发布了一则消息,表示俄罗斯正向乌克兰东部的反政府武装提供防空武器系统及其他武器装备,称更为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最近抵达接近乌克兰边境的一处俄军基地,准备供应反政府武装。俄新社629日的报道称,顿涅茨克反政府武装曾从一个乌克兰防空团手中夺取过SA-1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这些武器可能是乌克兰政府军在匆忙撤离时遗弃的。美国联合通讯社记者也表示曾在乌克兰东部反政府武装控制地区看到过类似SA-11的防空武器系统。

 

28123

614日在卢甘斯克地区被击落的乌克兰伊尔-76军用运输机残骸

 

无论如何,反政府武装的确有可能拿到SA-11这样“高大上”的防空装备。美国情报官员认为,一些反政府武装分子曾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军队服役,他们可能接受过SA-11的操作训练,完全可能操作这些武器投入作战。“SA-11的操作人员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水平,如果系统正常,他们只需要向雷达屏幕上的光点开火就行,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防务分析人士安东尼·考茨曼说。反恐经验丰富的前CIA官员拉里·约翰逊对媒体表示,如果反政府武装真的获得了SA-11,那他们完全有可能误把一架民用航班认成军用运输机并向它发射导弹。操作人员不是训练有素的FAA空管人员。你在雷达上发现一些东西,看到一个光点,你可能就迷糊了。我不认为这是精心预谋的攻击,应该是误击。

 

28122

SA-11“山毛榉”(BUK)是原苏联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服役的半主动雷达制导防空导弹,有诸多改进型号。

 

 

逃离乌克兰

 

MH17出事之后,各大航空公司当日纷纷决定,绕行乌克兰冲突地域。美国联邦航空局也发布通告,要求美国航空企业绕行俄乌边境冲突地带。俄罗斯航空Aeroflot取消了这一航段,而英国航空公司公告称,除执行希思罗–基辅的航班,其他航班一律绕开冲突地带。换言之,在MH17坠落之前,这一航段并没有被业内禁飞。FAA在此前的通告中,要求美国航空企业中止某些经过俄乌边境的航线,但这一要求仅对32 000英尺以下航班有效,在这一高度以上飞行的航班,仍可以通过该空域。欧洲航空检测机构Flightradar24发布的消息显示,马航MH17飞行高度当时是33 000英尺,符合FAA的通告规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声明中指出,据信飞机经过的空域并不是受限空域。

俄乌之间的冲突地带,早已引发了民航运输业的忧虑。特别是已经宣布并入俄罗斯联邦的克里米亚地区,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宣称对于该地区的空域拥有管辖权,那么空中交通管制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双重管理的矛盾问题。328日,俄罗斯联邦宣布对克里米亚空域以及黑海和亚速海上空的国际空域行使管理权。作为回应,乌克兰干脆规定克里米亚半岛上空29 000英尺以下禁止航班通过。FAA认为,俄乌之间局势持续紧张,两国对于同一空域的管理权叠加。遵守一方的管理规定,可能会让民航飞机被另一方误认为是威胁目标,从而遭到拦截或防空武器攻击。据此FAA4月即发布通告禁止美国飞机经过克里米亚地区,但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出于对空管有效性的担心,而不是军事行动。ICAO也在43日建议规避这一空域。4月份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发布的建议书内容类似,警告俄罗斯和乌克兰方面可能都谋求对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Simferopol)附近空域的航空交通管理权,这种可能出现的双重矛盾管制也许会对国际民航运营的安全构成严重风险

 

 

链接:

民用航班上有雷达告警接收机么?

    民用航空运输业对于战争地域多采取规避措施,为此在民航飞机上并没有雷达告警接收机。即便有这样的装置,民航飞机也无法依靠机动能力躲避地空导弹——这一技术即使对于先进作战飞机也不是易事。给民航飞机安装主动防御系统,仅在理论上可行,那样会给民航飞机造成巨大的成本负担和勤务保障难度,要知道这类设备中一些部分是归入军械类的。所以只要有可能,民用航班躲开危险地域最便捷。

 

 

现在情势的巨大转变促使国际航空运输业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一航段的安全威胁。美国FAA立即发布通告,禁止所有美国航班经过乌克兰交战地域,除非紧急情况。通告有效期至20154月,此后会根据安全状况的变化考虑是否继续延期。

坠机原因的调查固然紧要,但目前国际社会组建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显然面临诸多困难,首先这一地域属于军事冲突地区,调查人员的安全成为一个制约因素;其次,坠机现场目前已经有人员进入,找到的黑匣子也被取走,现场能否维持原貌值得怀疑。一旦现场无法保持原貌,事件真相的调查将步履维艰。在这样的地区探寻事件真相,调查人员距离真正的答案之间,究竟横亘多少艰难险阻?善后工作又将怎样开展?我们心中有无数的问号。

 





上一篇:东风-41疑云背后
下一篇:英国航母有点儿累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