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80922_32795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

《健康》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9:00

《健康》始终以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为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倡导健康新理念,引领健康新潮流。其内容与时俱进,科学权威,想百姓所想,写百姓所需,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日常生活中毒问答

2008-09-22 23:09:03

  1.体温表中的汞泄漏出来应该如何处理?会不会造成中毒?

  单支体温表中汞的含量是有限的,泄漏出来通常不会导致汞中毒。对于泄漏出来的汞,应当尽可能地收集起来,放入小瓶中,加水封存,交给危险化学品部门妥善处理。

  2.以前在美容院做过美容,现在出现了全身乏力和脱发的症状,怀疑是汞中毒。应该去哪里做检测呢?

  可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或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排查自身是否汞中毒。

  3.我用了某种品牌的化妆品后感觉不适,在朝阳医院检查尿液发现含有汞。请问汞对人体有何危害?汞中毒后有哪些临床症状?

  每个人的尿中都存在微量的汞。当尿汞含量超过0.01毫克/升时,就预示着有汞中毒的可能。汞会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组织脏器造成损害。

  慢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状有神经精神症状、震颤和口腔炎。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情绪易激动、烦躁、胆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及失眠。震颤最初多出现在眼睑、舌及手指的肌肉,以后发展到肢体,较重时全身肢体出现粗大震颤。口腔炎主要表现为齿龈炎,口腔黏膜肿胀、溃疡、糜烂,牙齿松动易脱落。

  一旦有类似症状,不要盲目评判自己是否汞中毒,应尽早去看中毒专科医生,听取医生的意见。

  4.自动铅笔笔芯划破手会不会铅中毒?

  自动铅笔笔芯划破手不会导致铅中毒,目前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不含铅。“铅笔”是沿用旧的称谓,严格讲是不恰当的。

  5.排铅的药有哪些?经常使用化妆品,是否会铅中毒?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排铅药物主要有:依地酸二钠钙和二巯基丁二酸。前者为注射剂,后者为口服胶囊,前者治疗效果更为迅速有效。一般而言使用质量合格的化妆品是不会导致铅中毒的,但市场上有些增白祛斑美容化妆品会导致汞中毒,消费者应慎重购买。

  6.怀疑工作中接触氨对身体造成影响,请问该怎么办?

  可以去设有职业病或中毒专科的医院听取医生的意见。必要时可以请(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浓度进行检测。

  7.请问居室装修材料会释放哪些污染物?如何选购居室装饰材料?

  居室装修用的大芯板、胶合板、塑料壁纸、化纤织物及油漆涂料、防腐剂、粘合剂、石材等,可释放数百种污染物。对人体危害较严重的主要有甲醛、苯、甲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氨、三氯乙烯、铅、氡等。

  为了防止装修材料污染居室环境,2002年,国家颁布了“室内装饰装修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包括人造板及其制品、木器涂料、内墙涂料、胶粘剂、木家具、壁纸、聚氯乙烯卷材、地毯、建材放射物等。消费者购买上述材料时,要看是否有检验合格证,不买无证的装修材料。

  8.家庭装修中应避免哪些误区?

  (1)居室装修得密不透风

  这样做弊大于利,导致室内换气次数达不到每小时2~4次的卫生标准。人体和室内用品散发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排至室外,导致空气中各种污染物超标。

  (2)盲目加隔热层或装饰性吊顶

  殊不知,这样做会降低居室净高,使人感到压抑。居室容积变小还会降低室内空气清洁度。加装吊顶如果设计不当或超重时,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3)边装修边住人

  有些家庭在装修旧房屋时,采取一间一间倒换装修的办法,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据检测,各种污染物在装修过程中释放量最大,因此,装修工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中毒的污染物大多为苯、甲醛及其他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此外,不要在关闭门窗的冬季装修居室,这不利于将污染物排至室外。装修完的房子要放置3个月以上时间才能居住,豪华装修则需要1年以上才能居住。

  9.装修色彩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是明显的。五颜六色的装修、耀眼的灯饰、时髦的“吧台”和时尚“多宝格”上的灯红酒绿,给人以华丽、躁动不安、杂乱无序和花里胡哨之感,甚至引起视觉污染,而缺少了家庭应有的温馨、宁静和淡雅的氛围。因此,在装修中要科学搭配和正确使用颜色。对比色的运用要协调,避免各种色彩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对不同用途的房间,可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装饰。如书房可使用激发情绪振奋精神的米黄色,客厅可使用烘托气氛的鲜艳明快的橙色,老人的卧室装修颜色可以深一些,儿童卧室应用浅色调等。

上一篇:鲜花带来的不适
下一篇:常见食物配错对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