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81116_32797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

《健康》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9:00

《健康》始终以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为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倡导健康新理念,引领健康新潮流。其内容与时俱进,科学权威,想百姓所想,写百姓所需,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谨防手足口病

2008-11-16 16:05:30

  1.手足口病有何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疹子不痛、不痒;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流口水。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可同时伴有肌阵挛、心肌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在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有时虽无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但也可出现发热伴肌阵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症状,这也是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

  2.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即感染病毒后,未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者均可传播该病。肠道病毒寄生在患者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不仅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的飞沫传染,而且可通过患者的粪便和疱疹液传播,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传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在发病前数天,就可从感染者咽部或粪便样本中检测出病毒,通常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3.小孩发烧38℃左右,口腔出现疱疹,但手心、脚心没有,是手足口病的症状吗?会危及生命吗?

  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但手足口病也可以最先表现出这些症状。有部分病毒既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也可以引起手足口病。

  不会危及生命。

  4.孩子持续高烧,是否就是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可以引起发热,但是很多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因此,持续高烧并不都是手足口病。

  5.如何发现孩子得了手足口病?

  一旦发现孩子的手、足、口等部位的皮肤、黏膜出现斑丘疹以及疱疹,且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口腔疱疹破溃后出现疼痛、流口水或是不想吃饭、发烧,要立即送往医疗机构就诊。

  6.手足口病人起的皮疹,是成片出现还是零星存在?

  一般是散在出现,个别病例可较为密集。

  7.手足口病的患儿需要隔离多少天?

  一般需隔离两周,直到患儿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8.可否在家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轻症患儿经医生的诊断后可不住院,在家中治疗即可,但要妥善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

  9.家中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应该如何护理?

  (1)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因发热、口腔疱疹,故胃口较差,所以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些流质食物,禁食凉、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细菌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进糜烂愈合。

  (3)有皮疹的婴儿,防止抓破,应保持身体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4)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儿高热、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等表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10.如果以前得过手足口病,体内是否会产生保护性抗体?以后还会再感染发病吗?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容易感染,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分型,但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手足口病不只发生于幼儿,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11.针对手足口病,用什么消毒效果比较好?

  肠道病毒适宜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和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和浓度为5%的来苏溶液也不能将其灭活。

  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和干燥等条件十分敏感,在50℃时也可被迅速灭活,因此对部分污染物品可首选暴晒或煮沸消毒。家庭消毒可以选用84消毒液等含氯的制剂。

  12.有无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目前尚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13.板蓝根能预防手足口病吗?

  由于西医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因此,近期在全国有些地方出现了采购板蓝根防治手足口病的现象。作为预防,更有效的措施还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建议采取服用板蓝根的方式来进行预防。

  14.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尽量少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可有效预防此病。

  (2)所在的托幼机构、小学或是身边有人出现了类似此病的症状,要及时停课,嘱咐孩子不要与患儿一起玩耍,以免传染。

  (3)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喝生水或是吃生冷食品。

  (4)家长在接触了婴幼儿的粪便或是尿布后,要洗手,并妥善处理。

  (5)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要及时清洗,保持干净。

  小链接:“手足口”的历史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

  1958年,一位加拿大医生从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和咽拭子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

  1959年,正式为手足口病命名。

  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71)首次在美国被确认。

  手足口病(HFMD),顾名思义是发生于患者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上的一种疾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最为常见。

  许多人误认为手足口病是一种少见的传染病。其实,手足口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属于全球性传染病,在世界很多地区均有流行,分布极为广泛。

  我国最早于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后来在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

上一篇:什么是SPA
下一篇:医学的高级境界--“治未病”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