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0316_32803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

《健康》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9:00

《健康》始终以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为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倡导健康新理念,引领健康新潮流。其内容与时俱进,科学权威,想百姓所想,写百姓所需,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古人食冰趣事

2009-03-16 16:02:05

  炎夏酷暑,当你心烦口渴之际,若能吃上一根冰棍或一杯冰激凌,便会暑气顿消,令人心旷神怡,好不惬意。在我国,食冰,并以冰为避暑之物,由来已久。相传,北宋徽宗年间,一年盛夏气候炎热,一天徽宗皇帝因贪图凉爽而“食冰太过”,损伤了脾胃之阳,致腹泻无度,御医多方治疗无效而束手无策,只得将民间名医杨介召入宫中。杨介诊断完毕,用大理中丸为方,用冰水煎服,徽宗服后病遂痊愈。

  冰,古时又谓之“凌”,通称“冰凌”。古人将冬日之冰,藏于地下冰窖之中,至夏日取出谓之“夏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王室就设有专管采冰、藏冰的官吏——凌官。《周礼》一书就曾明确记载:“凌人,掌冰……宾客共冰。”宫中窖藏之冰,除供皇室享用外,还往往赐于宠信的大臣,得此赏赐之人,无不视为殊荣。那时每当冬季“大寒”到来之时,凌官就开始忙碌起来,由于当时的冰窖简陋,藏冰到了夏季融化较快,故常需窖藏夏天冰块需求量的三倍以上方才够用。由于冰块在夏日用途较广,周朝以后的各个朝代无不重视冬季藏冰工作,明人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一书,便详细记载了当时北京城内皇家冬季采冰之事。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前,大批民工便冒着严寒将冰面凿成若干一尺见方的冰块,然后运至安定门和崇文门外山阴处的地窖内。一般窖深二丈,上用稻草和泥土覆盖成山丘状,再搭上芦棚以遮阳蔽日。冬日凿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差事,《清嘉录》里有一首“冰窖歌”,可以让人想象当时的情景。“窖户重裘气扬扬,指挥打冰众如狂。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形象地描绘了穷苦民工为了挣钱养家而赤脚采冰的场面。

  直到19世纪初,美国一位医生,为了治疗需要,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原始冰箱,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块人造冰。至于电冰箱其历史更为短暂,只有不到百年历史,从此之后,冬天割冰窖藏的时代才宣告结束。

  关于食冰,到了宋代,市面上开始出现了用刀或刨切削冰块并加入糖、果汁配制成香甜凉爽的“冰酪”。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咏冰酪》一诗中说:“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边消。”可以说这就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改朝换代,爱喝牛奶的元朝人来了,于是便有了“冰奶酪”,近似现代的“牛奶冰激凌”。后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这种消暑美食带回意大利。意大利一名叫夏尔的商人在他带回的配方中加入了橘子汁、柠檬汁等,造出了最具现代意义的“夏尔信”冰激凌,所获得的丰厚利润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比尔·盖茨”。到了法国国王亨利二世时,他的厨师在冰激凌中又加入了香料和颜料,并刻上了各种花纹,使它更具美丽的外形和芬芳的香味。

  冰,性味甘寒无毒,早在唐朝孙思邈就已将冰用于医疗。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认为冰能“去烦热”。明代李时珍还曾用冰置于膻中穴治疗“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使高热昏迷之人清醒过来,从而开创了用冰外敷降温的先河。古代夏暑季节,冰难寻找,价格极为昂贵。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在《温热经纬》一书中记载:“乾隆甲子五六月间,京都大暑,冰至五百文一斤。”

  在现代,冰更广泛地用于医疗。不但用于高热症的物理降温,用于皮肤表面或皮下出血时的凝血止血(如急性挫伤时),还用于冰冻贮存药物、食品以及一些物品的长途运输。由于科学的进步,还创造了诸如冰帽之类的先进医疗器具。

  冰,诚然有清热、除烦、解渴之效,外敷治病量可不拘,然而各种冷食冷饮内服则必须限量。唐代陈藏器就特别强调:“夏暑盛热食冰……诚恐入腹冷热如激,却致诸疾也。”《医林纂要》也指出:“冰不可过食,冰过食则伤阳,命火以衰,脾胃不能化矣。”徽宗皇帝“食冰太过”致腹泻不止就是很好的教训(其实古人从冻结的湖面上切割下来的窖藏天然冰块,由于不卫生,常含有大量致病菌,一般只宜用作食物保鲜和取凉之用,不适合食用。若多食用这样的冰,容易引起腹泻,就不足为怪了)。老年人特别是体弱脾胃阳虚者,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其是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吃各种冷食冷饮,更应有所节制。若恣意嗜食,就可能造成脾胃衰败的严重后果。

上一篇:现代人的功课--排毒
下一篇: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