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222_32807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

《健康》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9:00

《健康》始终以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为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为宗旨,倡导健康新理念,引领健康新潮流。其内容与时俱进,科学权威,想百姓所想,写百姓所需,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食疗养生话红枣

2009-12-22 21:14:17


  红枣——天然维生素丸

  红枣又名大枣、良枣,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古代许多典籍都将其奉为上品,《山海经》《诗经》《齐民要术》《神农本草》等都有记载。山东红枣、北京郎家园红枣、河北金丝小枣等,均享誉海内外。

  据测定,红枣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酒石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还含有磷、铁等多种元素。另外,红枣所含的磷和钙也比一般果品多1倍~2倍;所含糖量比甘蔗、甜菜还高;维生素C的含量为380毫克,比苹果高70倍、比梨高40倍;维生素P的含量居百果之冠。因而红枣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

  红枣不仅营养丰富,在我国医药宝库里还是一味用途很广的良药,有“益寿果”之美誉。

  红枣的功效

  补气养血 《本草纲目》中记载:“《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红枣中的高维生素含量,对人体毛细血管有保健作用。

  用水发黑木耳50克,红枣25克,鲜山药250克,分别洗净后加水上笼蒸,加适量白糖略蒸后装盆,勾些薄芡淋上制成三色羹,经常食用,有补血、生血、活血之功效。

  益颜美容 据《北梦所言》中记载,有一苏姓女子常食河北永禾县产的红枣,虽年过五十,但其颜面犹如少女。故民间有“一日食仨枣,百岁不显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之说。

  取红枣5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早晚温热服食,对皮肤大有益处,究其原因是红枣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可促进皮下血液循环,减少面部皱纹,使皮肤和毛发光润。

  减少老年斑 红枣中所含的维生素C是一种活性很强的还原性抗氧化物质,可使肌肤内深色素转化或还原为浅色型色素,防止黑色素在体内慢性沉淀,有效地减少老年斑的产生。

  保肝护肝 红枣中所含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是保护肝脏的营养剂。它能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增加血清红蛋白与白蛋白含量,调整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有预防输血反应、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等作用。

  防止脱发 红枣有健脾养胃之功能。补“脾”即补了“皮”,“脾好则皮坚”,皮肤容光焕发,毛发则有了安身之处,所以常食营养丰富的红枣可以防止头发脱落,而且可长出乌黑发亮的头发。有报道称,一位年近50岁的人常掉头发,后来坚持每天晚上煮红枣50克长期食用,效果奇佳。


  健胃补脑 中医常用红枣养胃健脾。如在处方中遇有药力较猛或有刺激性药物时,常配用红枣,以保护脾胃。用红枣与龙眼肉煲糖水,常吃可宁心健胃。红枣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对大脑大有裨益。用红枣与面粉制成枣糕,能养胃补脑。用红枣与胡桃煲粥,也可健胃补脑。

  防止腹泻 曾有记载,一人瘦弱如柴,饮食不下,每日腹泻,遍请名医,吃尽补药,病情无起色。此后他每天早上食红枣,一月后病竟痊愈。

  红枣10克去核洗净,与淘洗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熬煮成稀粥,加入茯苓粉末10克和冰糖适量稍煮即成,日服2次~3次,温热食用,有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虚久泻,但腹胀及小便多者不宜服用。

  促进睡眠 红枣有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晚饭后用红枣加水煎汁服用或与百合煮粥,有助于入睡。用红枣、桂圆肉加水,煎服,治气血亏损、心悸怔忪、夜不成眠之症。

  用鲜红枣1000克,洗净去核取肉捣烂,加适量水用文火煎,过滤取汁,混入500克蜂蜜,于火上调匀即成枣膏。每次服15毫升,每日两次,连续服完,可防治失眠。

  补充钙质 红枣里含有相当数量的无机盐和钙质,对骨骼正在生长的孩子很有益处。浙江有孕妇吃红枣煮鸡蛋的习惯,这是补充钙质的民间方法。因为怀孕期间,胎儿需要不断地从母体中吸取钙质来生长骨骼。另外,红枣中的钙铁成分也有助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贫血的治疗。

  辅助治疗过敏性疾病 据《上海中医药》杂志报道,有人曾用红枣10枚,煎服,每日3次,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颇佳。经常食用红枣,同时少吃畜肉、牛奶、蛋类食品,对过敏性脱发、过敏性皮肤病也有很好的脱敏作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湿疹患者常用红枣水煎食用也有一定的疗效。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红枣虽是保健佳果,但由于其含糖量较高,大便秘结、内热甚者不宜多食。

上一篇:春夏,要警惕儿童“手足口病”
下一篇:莫盲目输液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