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吃蜂蜜吗
2009-12-22 21:13:21 说到吃蜂蜜的方法,人们一定会说,蜂蜜谁不会吃,兑上水,喝呗!只要吃进肚子里,准有营养。
其实不然。吃对了,有营养;吃错了,营养受损不说,还会对健康不利。蜂蜜的吃法还真有一套学问。
蜂蜜里有什么好东西
蜂蜜是天然滋补强壮剂,含有多种维生素、酶、矿物质及糖类化合物。每100克蜂蜜含葡萄糖35克、果糖40克。蜂蜜易吸收,营养价值高,是中老年人常用的保健品之一。
怎样吃蜂蜜效果好
蜂蜜糖多不可多服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单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入血。如果一次进食蜂蜜量大,就可使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胰岛过度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衰竭,反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发糖尿病。蜂蜜吃多少才好呢?标准因人而异。一般健康的成人每天进食20克左右(1~2勺)为宜;体弱病人可适当加量,但一天也应少于50克。
蜂蜜多酶最怕加热蜂蜜中含有多种在人体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如葡萄糖转化酶、蔗糖酶、淀粉酶等。这些酶类都怕热,温度升高就会失去活性,营养价值消失。
目前蜂业学术界一致认为蜂蜜不应加热,因加热后蜂蜜颜色变深,味道也随之改变。更重要的是,蜂蜜中的维生素及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几乎尽失。所以蜂蜜宜用60℃以下的温开水冲服,也可用凉白开冲调,或加姜汁数滴调服,以防胃寒;虚寒体质的人要用温水冲服,火旺的人则用冷开水冲兑。
蜂蜜通便泻者忌用蜂蜜润肠通便,可用于防治便秘,以油菜蜜、茶花蜜和枇杷蜜为佳。有习惯性便秘的老年人,早晨不妨空腹喝一杯蜂蜜水,可以润滑肠道,帮助通便。而经常腹泻的人不要吃蜂蜜,否则会加重症状。
蜜拌果蔬爽口美容因蜂蜜特有的黏性和甜度,可用其代替糖做凉拌西红柿等凉菜;在草莓上市时,亦可用蜂蜜代替糖来拌草莓,味道鲜甜。蜂蜜外用有不错的美容效果,可以滋润皮肤。晚上下班回到家,清洁皮肤后,涂上一层蜂蜜,睡觉前洗掉。应注意蜂蜜不能用在头发上。
蜜配中药防治感冒
●蜜姜感冒饮——将蜂蜜、姜汁按1∶1的比例配制饮用,可防治普通感冒。
●钩藤蜜茶——蜂蜜、钩藤各15克,绿茶1克。钩藤加水500毫升,煮沸3分钟,冲绿茶,去渣冷却后加入蜂蜜,日服1剂,有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功效。
●柠檬蜜茶——将1个柠檬榨汁,调兑在800毫升沸水中,冷却后加适量蜂蜜混合,作为1天的饮用量。可预防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
●蜂蜜红茶饮——蜂蜜适量冲兑于浓红茶中饮用,有预防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的效果。
蜜配山楂降脂降压原料:鲜山楂20克,蜂蜜20克。制法:将鲜山楂切成薄片,晒干或烘干,放入砂锅,加水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凉后兑入蜂蜜,拌匀即成,早晚分服。有消食除积、活血化瘀、降脂降压功效。
花粉配蜜增强免疫取250克花粉,先用500克蜂蜜浸泡10天,使花粉充分软化,然后加入100克鲜蜂王浆搅拌均匀,即成蜂王浆花粉蜜,装入深色玻璃瓶中,每日早晚空腹吃1汤匙。长期坚持食用,可调节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同时有明显的养颜美容效果。
牛奶加蜜缓解压力牛奶含钾多,而蜂蜜含有丰富的镁。研究表明,钾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血液的凝固过程都起重要的作用,它能缓和情绪、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及减少经期失血量;镁对大脑中枢神经具有镇静作用,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心理,减轻压力。尤以枣花蜜的镇静安神作用最佳。每晚睡前喝1杯加1勺蜂蜜的温牛奶,既可催眠,又能缓解甚至消除女性痛经之苦。
雪梨蜜泡润肺除燥蜂蜜30克,大雪梨1个。将雪梨挖去核,把蜂蜜倒入梨中,封盖,放锅内蒸熟,食梨饮蜜。用于因秋燥伤肺和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者调养治疗。
绿茶配蜜咽炎遁匿绿茶10克,用开水冲泡,待温时加蜂蜜30克,搅匀后,频频饮服。每天1剂,连服10天,可防咽炎新发或复发。绿茶味苦性寒,含鞣质、叶绿素等,能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蜂蜜味甘性平,含糖类、氨基酸、酶类、维生素和少量矿物质,具有杀菌解毒、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的功效。两者配伍,相辅相成,既能杀菌消炎,又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慢性咽炎缓解期服用可有效防止复发,对防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效果也很理想。
吃蜂蜜禁忌多
●不宜与豆腐同食。豆腐味甘、咸,性寒,能清热散血,与蜂蜜同食易导致腹泻。
●不宜与韭菜同食。韭菜含丰富的维生素C,容易被蜂蜜中的铜、铁离子氧化而失去作用。另外,蜂蜜可通便,韭菜富含纤维素而导泻,同食容易引起腹泻。
●孕妇不要吃生蜜(即未经炼制的蜂蜜),普通的蜂蜜也不宜多吃。
●1岁以下的宝宝不宜吃蜂蜜,更不可吃蜂王浆,婴幼儿吃蜂王浆容易引起性早熟。
●糖尿病病人不宜吃蜂蜜。
●小心中毒。一些平常称之为山花蜜、野花蜜、杂花蜜、土蜂蜜的各种混合蜜,往往系蜜蜂采集有毒植物的花粉酿成,多会混进有毒物质——生物碱。人们吃了这种含有毒素又未进行加工处理的生蜜,一般会出现如下症状:过敏、气喘、皮肤斑疹、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也可能造成烦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这时应立即停止服用,并迅速就医诊治,不可拖延,以免贻误抢救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