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数
分享到:

泰国苦丸,便秘克星?

2022-03-31 11:47:00

  泰国水鸭牌苦丸,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救命丸。

  在小红书APP上,这款药是“便秘的大哥”“清宿便排肠毒的神药”。

  熬夜狂欢,吃香喝辣,临睡前吞服苦丸,美美睡一觉,明早起来,不上火、喉咙不痛、不便秘。

  有人说:“吃完它,在毫无腹痛的情况下,拉十斤,宿便排清,瘦5斤。”

  是不是很心动?

  记者亲身实验了一下,却什么事情都没发生……怎么没疗效?

  不神奇,只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水鸭牌苦丸,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广东人一看到药盒,可能就要拍大腿:这玩意,我家的药箱好像有!

  鸭子游水的图标,深绿色的瓶盖,艳黄色的瓶身,看不懂的泰文,打开来一颗颗黑亮的丸子,一股子浓浓的药味,辨识度特别高。

  这药怎么来的?亲戚到香港、泰国旅游时带回来的。

  谭汉添医生表示:“国人去东南亚旅游,都会去一趟当地药店,像虎标牌驱风油,几十年来都很受欢迎。水鸭牌苦丸倒是名气不大。”

  不过,近年来网购兴起,微商带货,苦丸的受众增加了。

  这款药真像微商说的那样神奇?

  不。谭医生明确表示,泰国苦丸确实能通便,但“跟国内的降火通便药相似,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在国内这么受欢迎,大概是外来的事物比较新鲜吧。

  成分是“老三样”,实热便秘才适用

  泰国苦丸的外包装上,连药物成分都没注明。记者查询了国际药店,才得知水鸭牌苦丸的成分为:绿包藤、大黄、木棉花、白茅。

  绿包藤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多见,我国云南、广东也有分布,味苦性凉,可清热解毒。

  至于大黄、木棉花、白茅这“老三样”,都是我们相当熟悉的中药材了。

  大黄性味苦寒,清热降火、润肠通便。国内泻下的中成药里,几乎都会有大黄这味药。

  木棉和白茅,可清热解毒、利尿。

  都是寒凉药、清热药,可见,泰国苦丸能解的,是实热。

  “大便比较干燥,有咽喉肿痛,舌苔比较黄,舌尖比较红,这些症状比较适合。”

  如果是虚热,比如,感觉咽喉痛,但大便稀薄,平日脾胃虚寒的,不能服用苦丸。否则,可能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经典古方?非也

  谭汉添医生告诉记者,泰国苦丸的药方并无古方记载。“东南亚的一些中成药,大多以经验方为主。”

  这些中成药是华人生产的,他们保留国内的用药习惯,再结合当地的用药经验,总结出用药方子。

  泰国气候炎热,吃的食物又辛辣,易上火,这款药便也成为泰国的家庭常备药。

  ×老人、孕妇吃苦丸通便

  很多老人便秘,是因为身体机能减退,胃肠蠕动功能下降,苦丸对此无效。

  孕妇禁用。大黄活血化瘀,可能影响胎儿。

  ×吃苦丸预防上火

  白天吃香喝辣,晚上熬夜修仙,睡前服用苦丸,明早必不上火?

  谭汉添医生表示,这是个很大的用药误区。并不是说有了清热解毒的药物作后盾,就能放肆吃,任意吃。

  水鸭牌苦丸是药,是拿来对症治病的,不是用于预防的。

  ×长期依靠苦丸通便

  如果长期便秘,应该找出原因,是胃肠功能影响,还是饮食习惯影响。靠这款药通便,一旦停药,便秘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晚上睡前服用,晨起很通畅

  晚上睡前服用,晨起很通畅

  泰国苦丸的外包装上,有一点让大家非常好奇:“晚上临睡前沐浴后,用250毫升温水吞服”——这是什么神奇仪式吗?

  谭汉添医生解释道:睡前服用,有一定科学依据。

  水鸭牌苦丸温和缓泻,起效比较慢,一般用药后6~8小时,才利于大便排出。

  所以,睡前服用,早上起来,就可以排便了。

  对于“沐浴后服用”的说法,谭医生说,找不出什么科学依据。

  降火润肠的中成药,国内多得是

  想降火通便,其实不必买泰国药,国内很多中成药效果都不错,比如以下两种。

  但注意,这些药物都不建议长期使用。

  ·牛黄上清丸

  该药中含有牛黄、黄连、冰片等成分,十分寒凉,多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体弱者尤其要慎用。

  ·麻仁丸

  此方出自《伤寒论》,主要成分是火麻仁、苦杏仁、大黄等,属于经典的泻下药。其中,火麻仁是主药,润肠效果较好,作用温和。

  该药主要用于肠燥便秘,常见症状是大便干结,腹部胀满,但小便频繁。老年人便秘也往往适用。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春日木棉花,祛湿顶呱呱
下一篇:初春干咳不断,提防哮喘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