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数
分享到:

“毒蘑菇季”又到,路边的野菇不要采

2022-05-06 10:24:00

  雨后春笋疯长,毒蘑菇也疯长。

  “每年2~3月份开始,是致命白毒伞的生长高峰期,往往中毒事件也高发。”李泰辉研究员说。

  他是全国著名毒菇研究专家。他所在的机构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每年春季都会接收到各种毒蘑菇中毒检测的任务。

  就在今年2月中旬,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出现了今年首例白毒伞中毒事件。

  上山采蘑菇,遭遇“毒王”

  2月13日早上,丰顺县有两个村民,相约到附近的山林采药材。

蘑菇,白毒伞,头号杀手

  走进山林里,只见一片山坡长满了白蘑菇,每相隔几步,就有几朵形成一小簇。蘑菇通体雪白,约莫掌心大小。

  这蘑菇能吃吗?村民拍了照,上网比对,又问村里老人,都说:能吃!

  于是,他们用采来的蘑菇做成蘑菇汤,跟家里共5个人一起吃。

  不久,其中3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反应,14日被送进医院ICU抢救。

  14日早上,又有一个村民去他们家,喝他们前天吃剩的蘑菇汤。结果,他也倒下了,15日凌晨被送院急救。

  原来,他们吃的白蘑菇,正是致命白毒伞。

  在我国南方,它堪称毒蘑菇中的“头号杀手”。

  邓旺秋研究员指出,在历年发生的毒蘑菇事件中,因致命白毒伞导致的死亡率最高。在广东,70%以上的蘑菇中毒死亡事件,都由它引起。

  从2000年到现在,致命白毒伞的中毒事件37起,中毒人数135人,死亡50人。

  吃一朵就致死,喝汤都会中毒!

  白毒伞学名致命鹅膏,含有毒性极强的鹅膏毒素。

  50克,即仅仅1两,就能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

  2005年,曾有一对外来工夫妇,只喝了两朵白毒伞做的汤,就病情危殆。

  而且,鹅膏毒素非常狡猾。进入人体后,它会“假寐”。

  “其他毒蘑菇,通常食用后1~2小时就有症状,但鹅膏毒素有6~12个小时的潜伏期。”

  潜伏期后,会表现出肠胃炎症状,使人恶心、呕吐、腹痛,然后痊愈,好像没事了。

  但此后一两天,真正的灾难才会降临:毒素入侵肝脏,发动“强攻”,导致肝脏损害,眼睛变黄。

  如果不及时救治,患者会发生肝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致死率高达90%。

  没有特效解毒药

  “目前对于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剂。”李泰辉教授说,对很多重症患者,甚至都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

  每年因为食物中毒而丧生的人中,有20%~50%都是蘑菇中毒。

  蘑菇的毒,为何如此难解?

  “毒蘑菇种类繁多,所含毒素复杂。”邓旺秋研究员说。

  中毒后就医,带上吃过的蘑菇

  如果刚食用蘑菇后,就怀疑是毒蘑菇,应立即催吐,然后尽快去医院。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是在误食毒蘑菇6~12小时后,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或严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才怀疑可能是吃了毒蘑菇。

  李泰辉教授提醒,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上述症状,就要警惕是吃了剧毒蘑菇。

  建议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强调吃过野生蘑菇,便于指挥中心安排专业医院救治。

  李泰辉教授还强调,去医院时,一定要带上所吃的蘑菇。

  “不同的毒菇有不同的毒素,有不同的抢救办法。”带上蘑菇,有利于医生尽快辨别中毒类型,从而及时用药、救治。

  作为毒菇中毒参与救治的专家,邓旺秋研究员对此也深有体会。

  她表示,很多蘑菇中毒的治疗,都是一场与时间竞赛的“战斗”。如能第一时间看到患者所食的蘑菇实物、食物或图片,将对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多点:这两种剧毒蘑菇,也要小心!

毒性,菌柄,菌托,菌环

  铅绿褶菇

  【毒性】

  它是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剧毒蘑菇,具有胃肠炎毒性,食用后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

  【辨别】

  通体白色,菌盖上点缀着突起的褐色鳞片。

  3~9月均可生长,草地、菜地、路边都很常见,广州地区特别多见。

  灰花纹鹅膏

  【毒性】

  剧毒。主要含有肽类毒素,会损害人体肝脏和肾脏功能,食用50克可致死。

  【辨别】

  菌柄和菌盖都呈浅灰褐色至暗灰色或深褐色,也有菌环、菌托,菌柄细长近圆柱形,全身都有明显的灰褐色花纹。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家庭医生》
下一篇:国色牡丹,活血调经美容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