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数
分享到:

为何医生让我测“24小时血压”

2022-05-07 10:30:00

  最近,一些人发现,自己明明血压不高,医生却让去做“动态血压监测”。一些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同样也收到这样的建议。

  什么是动态血压?

  跟普通的测血压不同,动态血压要测的,是一个人在24小时内的血压值。

  测一次,岂不是得在医院待上一天一夜?听起来挺麻烦的。

  再说了,普通的测血压,已经能测出血压水平,干吗还要测动态血压?

  身上挎个“小包”,在家就能测

  测动态血压,并不需要24小时都待在医院。

 血压检测,测量过程,习惯

  动态血压检测仪像一个“小挎包”,血压计就藏在其中,可别在腰带上,也可背在身上。

  一般,医生会将袖带绑在患者左臂上,设置好监测仪,患者就可以回家了。如果是左撇子,就绑在右臂上。

  除了身上多个“小挎包”,对日常生活几乎没什么影响。

  不过,夏文豪教授提醒,检测动态血压的24小时中,不可饮酒,不可大幅度活动,防止袖带移位或脱落,影响监测结果。

  “测量过程中,要留意绑袖带的手臂颜色、温度和感觉。”

  如果出现手臂皮肤发紫、发黑,感觉发冷、麻木,要尽快取下袖带,并去医院。

  其余的不用顾虑太多,只需按平时的习惯生活。第二天到医院,将监测仪交给医生,导出数据即可。

  动态血压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更严格

  如果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毫米汞柱,白天的血压≥135/85毫米汞柱或者夜间的血压≥120/7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

  检测前,最好先洗澡

  √ 先洗澡、洗头,做好个人清洁,换上舒适、透气的衣服。戴上监测仪后,就不必为洗澡费心了。

  √担心长时间绑着袖带,会勒到手臂、出汗等,可以穿短袖,让医生将袖带绑在袖子外。

  × 做动态血压前,不能做抽血检查或输液,容易造成手臂上瘀血。

隐匿性,误诊,药物,降压

  作用1:发现隐匿性高血压,避免漏诊、误诊

  “相对于诊室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能获得的信息更多。”夏文豪教授说。

  201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其中指出:

  动态血压既能测量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也测量轻、中度体力活动及睡眠时的血压,可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血压整体情况。

  这样一来,就可让一些隐匿性高血压无处遁形。

  比如,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白天去医院测时,血压往往是正常的,容易漏诊。动态血压监测则可把他们“揪出来”。

  同时,还可避免“白大衣现象”造成的误诊。

  有些老人和孕妇一看到医生就紧张,血压噌噌地升高,但他们可能并非真的有高血压。

  作用2:评估降压药的效果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较为全面清晰地了解患者服药后的血压控制情况。

  据此,医生可判断降压药的效果,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时间,更加精准地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使降压效果更好、血压波动更小。

  作用3:防范心血管病突袭

  最让高血压患者犯怵的,是不知何时会出现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一旦发病,性命危殆。

  夏文豪教授说,动态血压监测,正是这些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仪”。

  不仅可以有效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能根据血压变化节律,分析这些疾病最可能突然在哪个时段发作。

  举个例子,如果患者的血压常在凌晨突然升高,那么他可能最容易在凌晨发病。

  这时,医生可能会给他调整降压药物,同时适当增加扩张血管、抗血小板等药物,以预防心脑血管急症的发生。

  此外,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以发现高血压并发症的端倪。

  举个例子,患者日夜之间的血压差值较正常明显减小,提示他可能出现了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眼底动脉血管病变、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需要买仪器回家测吗

  既然动态血压监测这么好,是不是可以买一个自己在家测?

  夏文豪教授说,不建议大家这样做。

  “动态血压检测仪价格比较贵,高达几千元,而且佩戴需医生指导,数据也要专业医生分析。”

  再说了,也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监测动态血压。

  这3种人,需要测

  √偶然一次测量,出现血压升高,怀疑得了高血压;

  √已经确诊为高血压,但长期服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

  √已经确诊为高血压,服药后血压达标,但却查出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如肾脏、眼睛等出现病变,却无其他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烟酒、高血脂、糖尿病等。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家庭医生》
下一篇:花都没见着,怎么就花粉过敏了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