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1214_66154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糖友怎么吃,从此有指南

2017-12-14 14:19: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2007-2008年对我国48431名20岁以上人群进行的糖尿病筛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达9.7%和15.5%,以此推算中国受糖尿病影响的人群约为9240万人;而据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报道,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世界范围内患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人口基数大,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不断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作为与膳食营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的科学饮食控制广受关注。随着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开始对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营养治疗,即通俗意义上的饮食控制给予重视与关注。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营养治疗牵涉面广,内容繁杂琐碎,营养误区很多。目前糖尿病营养治疗相关指南多面向医务人员,专业性强,患者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为进一步指导糖尿病患者合理饮食、控制好血糖、减少用药,2015年,在中国营养学会的组织下,《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工作组组织全国相关领域十余位专家成立《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编写委员会,经过历时2年的努力工作,对日常饮食中各种食物与糖尿病相关性进行了科学循证工作及《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的编著,旨在将糖尿病患者关心的日常常见食物与糖尿病健康问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科普知识,并将众多常见问题一并集结成册,在日常生活中为糖尿病患者在家的合理膳食、防控疾病提供科学指导。

  近日,由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以下简称《指南》)在第13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正式发布。《指南》旨在有效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持久的日常自我营养治疗,成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负担的有力保证,最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指南》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患者通用的饮食指导。《指南》的编写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并重,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主要面向广大糖尿病患者和关注健康的普通读者,同时也可为各级医生、护士、营养医师/营养师、糖尿病教育、卫生管理等专业人员进行糖尿病管理工作时提供借鉴。

  指南编写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葛声表示,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的治疗过程离不开饮食控制。“很多患者在诊断出糖尿病之后,常常不敢吃肉和水果,并且长期以杂粮为主,这是认识上的误区,需要科学的指导。”葛声指出,《指南》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既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近年的临床试验成果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营养治疗相关研究数据,针对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类食物进行逐一循证。同时,为了方便应用和理解,《指南》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常见问题作了逐一回答,体现了可操作性及通俗性。

  《指南》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管理提供了8大推荐意见:

  推荐一

  吃、动平衡,合理用药,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具体指导:

  1.合理饮食,种类多样,预防营养不良。

  2.控制体重,吃动平衡,谨防腹型肥胖。

  3.规律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推荐二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及杂豆类。

  具体指导:

  1.主食定量,按需摄入。

  2.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推荐三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具体指导:

  1.餐餐都有新鲜蔬菜,烹调方法要得当。

  2.每日蔬菜摄入量500克左右,深色蔬菜占1/2以上。

  3.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血糖指数水果。

  推荐四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

  具体指导:

  1.常吃鱼禽,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

  2.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3.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不弃蛋黄。

  推荐五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具体指导:

  1.每日300克左右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

  2.重视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

  3.零食加餐可适量选择坚果。

  推荐六

  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具体指导:

  1.烹调注意少油少盐。

  2.足量饮用白开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

  3.不推荐患者饮酒。

  推荐七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具体指导:

  1.定时定量进餐,餐次安排视病情而定。

  2.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

  3.建议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推荐八

  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具体指导:

  1.注重包括饮食控制、适度体力活动、遵医嘱用药、监测血糖、足部护理以及预防低血糖等6方面的自我管理。

  2.定期接受营养医师/营养师的个体化营养指导,每年至少4次。

  在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方面,葛声强调了腹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腰围的重要性。她表示,“大约70%~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超重和肥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控制腹型肥胖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问题,从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有利。”

  对此,《指南》建议要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糖尿病患者要时刻牢记不超过‘男90女85’。”葛声说。

  除此之外,《指南》中还为如何落实8大推荐提供了具体做法:合理饮食,防控营养不良,成年人BMI应该控制在18.5~23.9之间;要进行规律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每日蔬菜摄入量300~500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克;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保证每日300克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天烹调油25~30克,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改变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定期接受营养医师和营养师的个体化专业指导,至少每年4次等。

  “告诉糖尿病患者具体怎样去做是本《指南》的亮点,未来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把正确的科学理念推送给广大患者。”葛声说。

  参与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发布会的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李继斌博士表示,我国目前有糖尿病患者九千多万人,几乎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制订这样一个兼顾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膳食指南非常及时。

  《指南》为糖友们列出了8条膳食建议,寥寥数语背后,却蕴含了很深刻的营养科学原理。实际上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与糖尿病相关的指南——《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但这个指南更像是为专业医疗工作者准备的,科学性足够强,但对普通患者而言,实践性较差。而本次发布的《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尽量兼顾了科学性和实践性。《指南》编写采用了循证医学的手段,简言之,每一条建议后面都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据。《指南》为了保证实践性,更加关注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常见问题,注重可操作性及通俗性,内容易理解并方便应用。

  初读《指南》,不难发现其内容与一般人群膳食指南没有根本性区别,毕竟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是相同的。但针对糖尿病患者,更加强调对血糖的长期控制。

  《指南》中8项建议总结起来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

  “一个中心”就是要以保持健康体重为核心。因为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甚至2型糖尿病最显著的危险因素。《指南》第一条就提到了健康体重的概念,并提供了腰围这一老百姓最易掌握的判定腹型肥胖的指标。

  “两个基本点”就是围绕体重管理的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吃”,二是“动”,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管住嘴,迈开腿”是同样的道理。《指南》第一条内容指出“吃、动平衡”,并对运动提出了合理建议。而其后七条内容,都是指导如何吃的,也体现了膳食指南应有的特点。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指南》为蔬菜摄入量提供了一个建议范围,却没有指出主食应该吃多少。其实这体现了《指南》的严谨之处。因为主食摄入量对血糖影响是最明显的,但个体差异也很大,所以没有制订一刀切的主食摄入量。其次,《指南》明确回答了糖友能否吃水果这一令人纠结的问题。须注意,“可以吃”并不等于“放开吃”。与蔬菜不同,水果一般糖分更高,对血糖影响更显著,因此对吃水果的建议比蔬菜更慎重。《指南》8项推荐简便易记,但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具体建议极其丰富,这些内容有待大家从相关的出版物中深入学习和实践。

上一篇:做增强CT,如何减少身体伤害
下一篇:别忘了,为骨骼守住4道防线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