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430_91390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迷信“补品”,不如多多运动

2019-04-30 00:22:00

  史称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之后的汉武、唐宗都孜孜不倦追求长生,嗑药吃仙丹也成了这些雄才大略的帝王的必修课。

  对这些帝王的行为,你在心里是不是都曾经暗暗鄙视过呢?然而,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些人,在嘲笑古代帝王的同时,自己却对“补品”深信不疑。

  现代的“补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古代“长生不老药”和“仙丹”的变身,因为它们都打着延年益寿、增强抵抗力的旗帜。可以说,你没有帝王的本事,却有着帝王一样怕死的心。

  驴皮,就是阿胶的“童男童女”

  中国中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上中药“阿胶膏”的主要成分,由阿胶、党参、黄芪、白术、枸杞子、白芍、甘草组成,具有补益气血、润燥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虚劳咳嗽。

  如果阿胶膏作为“补品”,它含有什么成分呢?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网站上查询某知名“阿胶膏”,其主要原料为:阿胶、核桃仁、黑芝麻、黄明胶、绍酒、淀粉、维生素E;适宜人群:免疫力低下者。

  今天我们不谈驴皮配上这些东西为何具有这般神奇的效果,只讲为什么一定要用驴皮。据“专业人士”透露,阿胶必须用驴皮来熬制,才能发挥作用。但是,现代科学技术检测发现,其实猪皮、马皮、牛皮的成分和驴皮差不多。那么,怎么不能用猪皮马皮牛皮,非得用驴皮呢?

  不知道啊,我得乘坐时光机,去问问徐福为何专挑童男童女呢。带着大叔大婶出海不行吗?是因为驴皮比猪马牛更纯真吗?

  虫草,潘金莲也可以试试给武大郎喂这个

  我们知道潘金莲给武大郎喂了砒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砒霜是三氧化二砷(As2O3),大概吃60毫克就会致死。如果按照相对原子量来计算,砷As:75,氧O:16,则60毫克的As2O3≈45.5毫克的元素砷。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公布的对冬虫夏草及其制品的检测结果显示,砷的含量为4.4~9.9 毫克/千克,取中间值来计算,要达到致死量,需要吃下去6.4千克左右的冬虫夏草。这样看来,按照实际重量来说,单纯靠吃冬虫夏草来毒死武大郎,是不大可能的。

  但是,CFDA网站也提示: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 毫克/千克,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如果潘金莲有耐心,跟西门大官人要点科研经费,可以试试每天给武大郎吃几根冬虫夏草,宋朝人应该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小潘也不用背上弑夫的千古骂名了。

  古人吃水银吃石头,我们吃燕子口水吃林蛙

  古代方士练仙丹,朱砂(硫化水银)是不可少的一味药材,那些帝王将相吃得津津有味,还笃信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魏晋时期盛行的寒食散(又称五石散),被豪门贵族追捧有加,据说吃了之后浑身发热、飘飘欲仙。其成分东晋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不管如何,都是一堆石头,好吃吗?

  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从古自今,咱们中国人都喜欢往嘴里放,只要有人说可以长生不老、增强抵抗力。比如现代人吃燕子口水(燕窝)、东北林蛙(雪蛤)、鲨鱼鳍(鱼翅),越是稀奇少有,越是有奇效。

  这和古人吃水银吃石头有什么区别,一个吃死物,一个吃活物而已。活物虽能吃,也就是一吃食而已,哪来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迷信“补品”,不如自己动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补品”销售额两千多亿,到2020年预计可以突破4千亿。大家可以算算,你们家每年花在“补品”上面的钱有多少。

  实际上,现代人基本上不缺营养的,反而是营养过剩比比皆是。为何去追求毫无功效的“补品”呢?除了期望能延年益寿、增强抵抗力,更多的是懒啊。最好躺着不动,吃吃“补品”,就可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了。

  可以说,越懒的人身体越不好,“补品”吃再多都无用。多运动就不一样了,201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对100多万欧美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活动可降低13种癌症的风险,降低比例为10%~42%。癌症风险小了,你还担心不能多活几年么。

  运动不仅降低癌症风险,还有很多好处,比啃“补品”好多了。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

上一篇:女性更应该防范肾损伤
下一篇:健康管理3特点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