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105_103678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药》

《家庭医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独创药理学家和名医办刊新模式,荟萃医学名家,集纳药理精华,指导家庭如何对症选药,科学用药;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可以自我诊治,如何诊治;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如何在家中配合医生治疗。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识,讲述与身心健康有关的感人故事。

文章数
分享到:

正视痴呆,远离误区

2020-11-05 11:58:00

  和高血压、心脏病一样,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调查发现,85岁以上的老人,每3人中就有1名患者。因此,不要因为错误的羞耻感,延误了看病和治疗,使患者的病情恶化。

  根据我们在临床的实践经验,发现部分患者家属和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患者的治疗和照护不利,因此整理以下资料,希望能帮到更多的患者及家属。

  误区1: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也没有办法,反正是治不好的,不要那么麻烦,不治疗了。

  正确观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原则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疾病进展。特别是轻度和中度的患者经过治疗会延缓疾病的进展,甚至可以通过治疗恢复部分功能。因此,发现老人有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该尽早就诊,规范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误区2:听信广告或他人的介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可以痊愈。

  正确观点: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躯体功能,控制症状的加重,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某些疾病的症状可能和阿尔茨海默病相似,如抑郁症可以表现为记忆改变,治疗抑郁后记忆症状可以恢复,中风后出现的痴呆症状也是可逆的。

  但是,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不能治愈和逆转,因此不要轻信他人所言。

  误区3:听信朋友介绍,盲目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服用促智药物,如中成药、改善脑代谢的药物等。

  正确观点:

  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有:(1)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2)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这些药物均为处方药,有其适应症和副作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而不是自行购买服用。中成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还需要验证,改善脑代谢的药物也只是辅助作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治疗药物,更需谨慎使用。

  误区4:在医院记忆障碍门诊确诊拿到第一次处方后,不再到医院随访,自行服药或者停药。

  正确观点: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患者会经历轻、中、重度的发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因此应该定期随访。

  我们建议患者首次就诊后第1月、3月、6月、12月随访,一年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当病情变化时,随时就诊。建议患者家属保存好患者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本,并尽量找熟悉病情的医生固定接诊。

  不恰当的服药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同样,不合适的停药也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误区5: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精神行为症状就诊,认为只服用抗精神病药,控制精神行为症状就可以了。

  正确观点: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常伴发精神行为症状(如幻觉、焦虑、易激动、攻击行为等),药物治疗上应该首先选择抗痴呆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这样可以使精神行为症状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考虑非药物干预。通过这些方法仍然有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可能发生攻击行为、危害到自己和/或他人时,需要在医生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小剂量单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免抗精神病药物加重认知损害和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误区6: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认知促进、运动疗法等辅助康复训练。

  正确观点: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在抗痴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参加认知训练、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也有利于维持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认知训练,或者家庭成员陪同训练。

  误区7:患者已经接受治疗,但家属对其认知表现不满意,责备多。

  正确观点:

  我们知道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目的是延缓病情进展,因此家属对患者不能期待值过高;同时,绝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具有一定自知力,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作为家属,应该包容、关心和爱护患者、一如既往地陪伴,当他/她做对时给予鼓励,做错时不要责备,并配合患者的速度,一起聊天、做家务、做小游戏。

  误区8:家属认为自己对阿尔茨海默病照顾有经验,当患者无理取闹或其他异常行为时,家属自行增加抗精神病药物,意图减轻症状。

  正确观点:

  抗精神病药物对幻觉、妄想、躁狂、焦虑、抑郁、失眠障碍等症状有效,但是对游荡、随地大小便、重复动作、收拾垃圾等行为症状效果不好,自行增加药物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家属需要做的是配合医生护士找到出现症状的原因,对于需要治疗的疾病积极处理,对于患者的需求尽量满足,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行为症状。

  吕洋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德国),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重庆市老年病科临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留学德国、美国和法国,对老年常见疾病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记忆障碍和痴呆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抑郁综合征、失眠综合征和老年性癫痫等老年神经与心理疾病诊治,负责老年病科记忆障碍门诊。

文/吕洋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

上一篇:感冒用药,大意不得
下一篇:出现“三高一低”,赶快查查尿常规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