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219_32630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技潮》

《科技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4:00

《科技潮》杂志由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办,1989年创刊,是集宣传科技政策,报道科技新星、介绍高新技术成果、分析科技动态、进行科普教育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科技月刊。

文章数
分享到:

上网行为管理的是与非

2009-12-19 21:41:27

  我知道你在网上干了什么!

  通过上网行为管理,面对自己的员工,越来越多的老板有了一切尽在掌握的”豪迈“。

  我在网上干什么老板都知道?

  因为上网行为管理,上班时,越来越多的员工有了自己变成透明人的恐慌。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老板都把上网行为管理奉为管理“神器”,纷纷配置,其影响由此深远。

  目前,上网行为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众说纷纭。

  何为上网行为管理

  上网行为管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市场领域,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被动的防护(如:端口控制、防火墙、防病毒之类),开始主动地关注人的网络行为。

  上网行为管理就是通过专门针对员工上网行为而设计开发的网络行为分析和管理工具,帮助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员工上网情况和网络使用情况,对与工作无关的网络操作进行限制或阻止。

  简单地说,上网行为管理是针对员工上网所做的事情进行监控及约束的。同时,通过它,企业管理者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员工在做什么。

  很多员工会在办公时间内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上网行为,如浏览网页、论坛发贴、IM聊天、下载等。互联网数据中心2007年发布的企业网络安全报告显示,在开放的企业网络环境中,普通企业员工每天40%的互联网访问活动与工作无关,内部员工的这种上网行为导致超过80%的企业信息安全事件。

  目前,一个完整的上网行为管理产品一般包括Web过滤、应用控制、宽带管理、信息监控、行为审计和IM管理等模块。其实对老板而言,需要的只是更加实惠的安全功能。如谁在用BT下载?谁在浏览门户网站?谁在疯狂聊天?通过上网行为管理产品,各种上网行为都可以一清二楚地显现出来。

  很多公司领导和网管们对此赞誉有加,认为这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这种监控方式也会让员工感觉时刻都处在企业管理者的眼皮之下,就算是纪律性较差的员工也不敢太懒散。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影响公司网络速度及网络安全的事情少了,也就会让公司业务更好地开展,公司的网络安全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关于上网行为管理的争论

  上网行为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进行的,在上班期间,企业员工的行为受到监控。在一种时刻被监控的环境下工作,很多人会觉得不自在,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而对于企业主来说,上网行为管理方案的使用可为企业网络的管理带来好处,也正是这种监控让管理者能知道员工究竟每天在忙碌些什么。

  因而在上网行为管理这个词刚出现时,对于企业该不该使用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上网行为管理监控软件

  IT行业资深分析人士蓝藻介绍,在美国,有80%的单位对员工在上班期间的互联网活动进行监控,且得到了“萨班斯法案”的支持。而我国在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公安部令第82号)》,也为中国的互联网使用单位,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等诸多机构,对内部用户的网络行为管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不少企业家认为,在采用上网行为管理方案时,对所有员工都是公开进行的,而员工在企业所雇用的工作期间,在每天上班时是不应该做非工作事情的,在追求工作效率的时代,采用上网行为管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

  但《电脑报》在对中关村多家企业的调查表明,有60%的员工认为被监控就是不被信任,意味着被侵犯隐私。有20%的人表示,工作时受到监控会导致精神状态紧张,产生无形的压力。

  《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也同时强调,不得利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因为网络监控而导致员工与公司纠纷的案例并不少见,甚至告上法庭的也非偶然。不少员工还因为交流隐私被监控愤而辞职。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认同上网行为管理,部分企业管理者明确表示信任自己的员工,不会上该类产品。

  去年,国际著名物流公司DHL因为对员工上网行为进行监控,而被一家大客户认为有侵犯员工福利之嫌,几乎因此中止其供应商资格。

  虽然,关于企业该不该使用上网行为管理的问题,至今依然争论不休。但蓝藻表示,上网行为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未来几年市场将处于“井喷”时期。

上一篇:科学家心目中的“外星生命”
下一篇:人与自然 一只虎崽的不幸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