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305_71632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24小时》

《科学24小时》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开拓视野。

文章数
分享到:

恐龙之乡 千年盐都

2018-03-05 17:37:00

  我国四川省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阜民丰,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那里不仅有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而且极具科研与观光价值的地质奇观和地质遗迹更是闻名中外。其中的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以恐龙化石、桫椤植物群和盐井遗址而著称,每一处遗迹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古老的传奇故事。

  四川恐龙多 自贡是个窝

  1915年8月30日,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四川省荣县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时,在一处砂岩的崖壁上发现了一段直径约20厘米、长约30厘米的动物大腿骨化石和一颗匕首状的残破牙齿化石,它们究竟是属于哪种生物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地质学家整整20年的时间,直到193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教授才鉴定出它们是巨型肉食恐龙的化石。从此之后,自贡恐龙化石宝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1936年,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在荣县城东西瓜山发掘出一具大型蜥脚类恐龙骨架。此后便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被零星发现。最具价值的发现发生在1979年的一天,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矿区的施工人员,在自贡市区东北部距市中心9千米的大山铺修建停车场时,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恐龙化石堆积层。历时三年多的发掘,研究人员共发现恐龙个体200多个,各种化石多达300多箱。

  在此之前,早、中侏罗世的恐龙化石仅零星见于北非、东亚、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地,难以连接成完整的恐龙进化过程。而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发现恰恰弥补了这个进化链的空白,从此之后,大山铺名扬海内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前来考察研究。

  1987年,当地政府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了一座关于恐龙的大型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以恐龙为主,包括原蜥脚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和剑龙类等。如,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和平永川龙、世界上最完整的小型鸟脚类恐龙——劳氏灵龙、世界上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剑龙——太白华阳龙等,几乎囊括了距今2.05亿年-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的恐龙种类,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6。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大恐龙冢穴,也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它与美国犹他州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立恐龙公园齐名,合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中还珍藏有恐龙蛋、恐龙足迹、恐龙皮肤等稀有的遗迹化石,以及许多与恐龙同时代的动物化石(如鱼类、两栖类、龟鳖类、蛇颈龙类、鳄类等)。这是一个门类齐全的脊椎动物群组合,几乎涵盖了侏罗纪时期所有陆生脊椎动物门类。而且,这些化石的完整度很高,堪称国之瑰宝。除此之外,自贡恐龙博物馆中还珍藏有植物化石(如桫椤、银杏)等。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地质学家为我们复原了远古时期的场景,并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早侏罗世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中侏罗世的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早期的马门溪龙动物群。

  自贡为什么会出土那么多的恐龙化石?原因在于,自贡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给恐龙的生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内陆湖,而后随着地壳抬升变成了沼泽,长满了藻类和蕨类植物,为恐龙提供了充沛的食物。而后死亡的恐龙尸体则被洪水冲积到低洼地带堆积、掩埋,渐渐变成了化石。自贡恰恰是四川盆地中的低洼地带,因而汇集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成为“恐龙公墓”。

  桫椤植物群 史前活化石

  在险恶的远古时代,体型庞大的恐龙都吃什么呢?肉食性恐龙拼的是尖牙利爪,弱肉强食甚至自相残杀,而素食性恐龙则常以蕨类植物为食,桫椤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桫椤,又名树蕨,曾是地球上生长最繁盛的植物,通常高约1~6米,胸径10~20厘米,树干笔直,而树冠犹如大伞一般,枝叶极为茂盛。它们与恐龙同属于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虽然它看起来像树木,其实是一种蕨类植物。这类植物不开花也不结果,而是依靠藏在叶片背面的孢子传宗接代。在距今4亿多年前,原始、低等的菌类和藻类已经开始进化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并占领陆地成为陆生植物的主角,在晚古生代时期极为繁盛。作为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它们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后地球上的植物进化为更高等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早期的蕨类植物为高大的木本植物,它们恣肆生长,遮天蔽日。后来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变迁,高大的蕨类植物基本上都灭绝了。虽然现今地球上还存活有上万种蕨类植物,但它们已经变成了低矮的草本植物,常生长于温暖潮湿的森林里。

  然而,桫椤十分幸运,它们历经了恐龙时代的生物大灭绝却在极少数地方坚强地活了下来,成为现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故有“活化石”之称。

  距离自贡市荣县西南端48千米的金花乡桫椤谷就是一处罕见的桫椤“避难地”。在10平方千米的峡谷中,生长着约2万株桫椤,它们通常高2~3米,最高者可达7米,枝叶茂盛,或独自成柱,或几株聚集,蔚为壮观。我们置身其中亲眼目睹桫椤的身影时,就仿佛穿越到了亿万年前的恐龙时代,似乎能够看见恐龙咀嚼树叶的生动场景。

  传奇古盐都 绵延上千年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飞机轰炸四川,自贡也惨遭不幸。据说,在日本战机第一次空袭自贡时,飞行员飞临自贡上空时发现地面上高耸着无数的“高射炮”,吓得急忙掉头就逃。后来才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高射炮,竟然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盐井井架!当然,这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而已,但不可否认,自贡的盐井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盐,是人类唯一食用的一种石头,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盐的主要产地为海水、地表盐湖、地下矿石和地下水。早在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5-251年间,当时的蜀郡太守、修建都江堰的水利专家李冰发现地下冒出了含有盐的泉水,从此开始开凿盐井。这是关于四川盐井的最早记载。但后来不断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有些凿井的工人会中毒倒地,有些盐井竟然会冒出火苗甚至发生爆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人们查明了原因,这是盐井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气体(即天然气)所致。于是聪明的凿井采盐工人将竹子连接起来,制成了“笕管”,用它把盐井中的气体输送到烧盐的灶房之中,而把含盐的卤水输送到烧盐的锅里面。这样一来,就可以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来煮盐,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了采卤水,当地人用竹篾绳将若干杉木捆扎起来做成支架,树立在盐井的井口,这些架子叫“天车”。据统计,从古至今自贡竖立起来的天车数以万计,鳞次栉比,成为盐场中的一道奇观。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产盐的鼎盛时期,自贡年产食盐近30万吨,可供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食用,故而得名“盐都”。现在的自贡市还保留着一座名为“燊海井”的著名盐井,它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占地 2000 平方米,井位海拔341.4米,井深1001.42米,日产黑卤上万担,是世界上第一口深度超过千米的深井。而当时的工人所采用的凿井技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就已发明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此法利用钻头自由下落的冲击,破碎岩石,使井不断加深。该工艺开创了人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后来传到西方,在矿产勘探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燊”读音为shēn,是旺盛的意思。我们观察其字体结构就会发现,火在木上燃烧,三个火则表明燃烧十分旺盛。而“海”的寓意则是盐井如大海一般取之不尽。燊海井里的黑卤是一种赋存于碳酸盐岩系中的沉积变质的古海水,富含钠、钾、钙、镁、氯等多种化学元素,是提炼盐分的重要原料。此外,该盐井还出产了大量的天然气,日产 8000 多立方米,为煮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自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来,有关“龙”和“盐”的地质历史景观声名远播。2017年5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正式通过了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扩园申请,原本总面积为56.6平方千米的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将扩大28倍,达到1630.46平方千米,会增添多个地质遗迹并涵盖多个自然和人文景区。随着公园的不断扩建,未来的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有趣的知识和难忘的体验。

上一篇:偌大的房子
下一篇:宇宙的尽头(下)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