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619_32550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大众》

《科学大众》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办于1937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现由江苏省科技厅主管、江苏省科协主办。70多年来,杂志秉承“科学大众化、大众科学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为提高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文章数
分享到:

揭秘史前时装秀

2014-06-19 11:00:51

揭秘史前时装秀

   / 李 欣

 

20143月,奥斯卡颁奖典礼再次热闹开幕,那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吸引了全世界影迷和时尚迷的目光。大家不光看明星,还看明星身上穿的衣服,想要从中预测今年的流行。

你可能不会想到,科学家们也看奥斯卡,也关注时装,但他们关注的不是时装的流行趋势,而是时装的起源:到底是谁发明了服装,令它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时尚的破晓,从2万多年前开始?

 

到底是谁发明了服装?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直白,但没那么容易回答。人们也许会习惯性地想到史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裹着毛皮的还原图片,但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 关于服装如何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的问题,科学家们才刚刚开始揭晓答案。

跟骨骼、工具不一样,服装不容易形成化石。跟包裹着人体骨骼的软组织差不多,纤维等衣服材料极易腐败。尽管如此,通过染色的植物纤维等一系列间接证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已开始渐渐描绘出史前时尚的一些元素。

据法国波尔多大学考古学家瑞贝卡·拉格·赛克斯透露,考古学家发现的最古老的服装跟人类历史相比,依然相对年轻。美国俄勒冈州曾出土有8 000年历史的树皮凉鞋,埃及曾出土5 000年前制成的衬衫和镶有珠子的礼服,有5 000年历史的冰人奥兹被发现时,身上有可以供科学家们研究的衣物,包括草鞋、皮革绑腿、毛皮外衣乃至皮革内裤。

赛克斯表示,这还不是最古老的服装,一些古老的墓葬地点曾发现珠串、牙齿等用于服装装饰的物品,这证明了更久远的时尚精神的存在。比如,在俄罗斯发现的具有28 000 年历史的智人墓葬中,就曾存在类似证据。

但墓葬衣物并不能代表史前人类的日常穿着,有关史前人类日常穿着的记录目前还很粗略,不过赛克斯指出,有一些间接证据可以表明,在几万年前人类就已开始制作服装了。格鲁吉亚一处距今30 000年历史的墓穴中,发现了早期织物制作的证据,出土了染有颜色的植物纤维——颜色有粉色、黑色和蓝色。考古学家还曾发现有20 000年历史的精致骨针,很有可能是用来制作服装和饰品的。

 

 

史前人类不会走猫步,但他们懂时尚

 

艺术家们描绘的史前人类通常只穿着制作粗糙的毛皮服装,但赛克斯说,考古学有明显记录可以证明,早在25 000年前,人类就开始制作较为复杂的服装了。而且,史前智人也并非唯一制作衣服的古人类种族,有充分证据证明,人类的近亲尼安德特人也会做衣服。

在艺术甚至人类学中,尼安德特人经常被描述为粗陋版本的人类,有关尼安德特人的复原图,也常把他们描绘成将胡乱拼接的、破烂的野兽皮毛披在身上的粗人,这样的服装在现代人看来仅仅能达到最基本的遮羞目的。

但这实际上是对尼安德特人大大的误解,一些线索显示,尼安德特人所做的远不止将发臭的毛皮胡乱披在身上。赛克斯透露,从遗留在尼安德特人工具上的微小织物残留足以看出,尼安德特人在制作服装方面还是挺讲究的。

有迹象可以表明,尼安德特人大约从10 万年前就开始将生皮制成皮革了,赛克斯说道,德国发现的一个尼安德特人使用过的石器上存在有机物残留,含有高含量的从橡树中提炼的单宁,单宁是一种能通过浸泡将生皮制成皮革的物质。

 

 

穿上衣服后,人类祖先才存活下来?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得知,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都会做衣服。但是,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尼安德特人,比智人更加耐寒,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尼安德特人没能制作出更为复杂的服装用来保暖,而智人抵御寒冷的需求,令他们需要生产更为精致的服装,从而引导他们走上了发展相关技术和艺术文化的道路。因此,人类的祖先智人取得了应对冰河时代高峰期严寒温度的技术上的优势,相对而言,尼安德特人则没有做好应对严寒的准备。

这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人类学家伊恩· 吉利根提出的观点,不过这一观点也遭到一些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衣服的差异对种族的生存很可能只起到微小的影响。

人们至今依然不知道尼安德特人、智人当时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时尚感。如果他们有灵,看到如今的人们在各种时装周和晚会上炫耀各色浮夸、甚至怪异的服装时,他们究竟会有什么感受呢?

上一篇:触角,昆虫居家旅行必备之宝
下一篇:傻子、神经病和精神病?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