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703_91847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道路千万条,专心第一条

2019-07-03 00:35:00

  开车玩“网驾”,你以为你是superman吗?

  开车时接听或拨打手机,以及玩手机游戏是相当危险的,日本就曾有一名卡车司机因为在开车时玩“口袋妖怪”游戏撞倒行人,导致一死一伤。开车时使用电子产品,其危险程度和司机不系好安全带或“醉驾”不相上下,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为“网驾”。

  为什么驾车时打手机或玩电子游戏会影响交通安全呢?这是由于“一心不能二用”,把注意力集中到和人通话或者游戏上,就会注意不到路面的情况,甚至对眼皮底下的事都会“视而不见”,这在科学上被称为“疏忽盲”。

  视而不见的疏忽盲

  2007年,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繁忙的地铁站里,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贝尔用他那把价值300万美元、已有300年历史的斯特拉迪瓦里古琴在自动扶梯附近演奏了45分钟之久。贝尔蜚声乐坛,他音乐会的平均票价高达100美元而且一票难求,但在那天的免费“音乐会”上,人们从他身旁匆匆走过,极少有人驻足倾听。因为他们都赶着上班,所以对一位“街头艺人”就不加注意了。

  有人把注意力生动地比喻为人生舞台上的聚光灯,你所关心的只是聚光灯照耀下的场景,对聚光灯外的一切都任其退居幕后而不闻不问。与“注意”相反的是“忽略”或者“疏忽”,“疏忽盲”就是虽然目光落到对象上,然而由于不注意而没有产生知觉的现象。

  关于疏忽盲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西莫斯和卡布里斯给学生看一段录像,录像中有6名学生分成黑白两队各自传球。学生的任务是统计白队的传球次数。学生报告统计结果以后,心理学家问他们看录像时是否发现什么异常的情况,有46%的学生报告说一切正常。其实录像开始后不久,就有一位扮作黑猩猩的人上台,穿过全场,甚至在画面中心停留了5秒,并用双手拍胸。当再次播放录像时,那些原先报告“一切正常”的学生都为自己的视而不见而惊奇不已,有人甚至责怪心理学家另外准备了第二段录像来欺骗他们。

  在这一实验声名远扬之后,西莫斯给1000位知道这个实验的视觉科学家放录像,不过这次稍稍做了点改动:当黑猩猩上场时,背景幕布的颜色由红色改为金色,同时有一位黑队球员下场。尽管这些科学家知道录像中有出乎意料之处,但是绝大多数受试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两处变化。因为他们过分专注于寻找黑猩猩,对其他出乎意料之处就视而不见了。

  “网驾”——和“醉驾”一样危险的疏忽盲

  上述两个实验告诉我们,虽然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视觉信息投射到视网膜上,但是其中只有一些信息,特别是注意的对象进入知觉,其他的都被忽略掉了。这两个实验只不过令人觉得惊奇好玩而已,在现实世界中类似的情况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但是还有许多人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最普遍的例子就是边开车边打手机。

  有些人误以为边开车打边手机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一只手拿着手机,就只能用另一只手操纵方向盘;如果用耳机或免提方式打手机,使双手都解放出来掌握方向盘,那就没有多大危险——这不就像司机和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朋友谈话一样吗?其实大谬不然。上海以及美国有些州立法禁止一手拿手机通话一手驾车,但是不禁止在驾车时用耳机或免提方式打手机,可能是因为后者用电子警察抓拍取证很困难,而并不意味着这样做不危险。

  边驾驶汽车边打手机造成危险的原因在脑不在手。打手机分散了注意力,使你的心思没有放到路面上去。无论是实验室中用驾驶模拟器做实验,还是对交通事故原因的统计都一致表明,边打手机边驾车造成交通事故的风险比不打手机高4倍,但和是否用手握住手机无关,其风险和醉驾处于同一水平。

  打手机很可能严重分散了司机的注意力,影响到安全驾驶所需要的空间处理能力。这方面的一个证据是驾驶员的眼动。在正常情况下,司机的眼光应该不断四处搜索,但是打手机时,目光只是投向前方,而且还不知道他究竟是否真的看清了前面的情况。这就造成反应迟缓和其他问题。

  美国神经科学家马鲁瓦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受试者分别执行两个任务:一个是听到8种不同的声音后点击相应的键,另一个是看到8种不同的图像之后说出相应的母音。当受试者分别执行这两个任务时,他们几乎在刺激出现之后立刻做出正确的反应。但是,如果同时执行这两个任务,他们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差不多要延迟1秒。虽然对许多日常事务来说,延迟1秒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果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驱车,反应慢1秒却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

  美国科学家斯特雷耶及同事用一台汽车驾驶模拟器研究驾驶时打手机的影响。受试者在实验时处于各种不同的驾驶条件之下:手持手机打电话,用免提方式打电话,和副驾驶座上的朋友聊天,甚至处于“醉驾”状态。然后,受试者要完成下列简单任务:沿高速公路驱车几千米并寻找特定出口;在市内开车,并按交通信号灯及时停车;变道并注意行人。仪器严密监视其驾驶速度、在车道上的表现和眼动,还记录了他们的脑电。结果表明,和在车内的其他交谈方式比起来,通过手机交谈特别使司机分心。

  一开始人们以为,在车内和邻座朋友交谈也同样危险,但实验结果却并非如此。也许因为当看到路面情况复杂时邻座的朋友会停嘴不说,甚至还会在某些情况下提醒司机,所以等于多了一双眼睛,而在手机另一端的人却对当时的路面情况毫无所知。因此,在要求司机在某个停车记号前停下的任务中,有朋友在旁的司机几乎总能停下,而打手机的司机几乎有一半错过了停车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乘客可以不分场合地和司机喋喋不休。美国心理学家贾斯特通过磁共振成像发现,当受试者同时执行两个任务时,相应脑区的活动都低于有关脑区仅执行一个任务时的活动。他还发现,即使受试者能够同时正确完成两个不同的任务,完成每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也都延长了,而且任务越复杂,完成的质量越差。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司机在和乘客有争议而天又开始下雨时,他多半会闭口不再说话,而全神贯注地观察路况。

  超任务执行者

  有人以为“熟能生巧”,如果多加训练,就可以减少“网驾”的危险。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心理学家斯特雷耶和沃森对经常用手机和不常用手机的驾驶员进行了对照研究,并没有发现前者打手机造成的驾驶失误比后者少。

  近年来,斯特雷耶和沃森等人对300多名受试者进行实验。他们要求受试者对自己执行多任务的频率和能力进行自我评分。然后,他们让受试者完成多任务测试:一边从一长串物品清单中记住尽可能多的物品,一边解数学题。此外,他们还给受试者发调查问卷,由此评定受试者冲动和寻求刺激的程度。结果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越是经常执行多任务的人,其工作记忆的容量越小,也越是冲动和喜欢寻求刺激,同时越会高估自己执行多任务的能力。这说明他们之所以喜欢执行多任务,并非真的技巧过人,而是过于自信的结果。

  不过也有例外。斯特雷耶和沃森偶然发现,有一名受试者无论执行单个任务还是同时执行两个任务,得分都很高,这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后来,他们从700个受试者中发现了19个这样的人,他们把这些人称为“超任务执行者”。

  为了研究这种超常现象的神经机制,斯特雷耶和沃森对16名超任务执行者以及在其他方面和这16人匹配的普通受试者做了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对普通人来说,任务越艰巨,就要调动越多的脑内资源参与;但对超任务执行者来说,任务变艰巨时,其脑活动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和普通人相比,超任务执行者在下列脑区中的活动差异最为显著:额端前额叶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皮层。斯特雷耶和沃森对额端前额叶皮层特别感兴趣,因为和大猩猩比起来,人类这部分皮层特别大且神经元连接紧密。他们认为,尽管人类执行多任务的能力问题丛生,但这可能反映了人脑在进化上的最新发展。另外,临床观察表明,额端前额叶皮层受伤的患者执行多任务的能力更差,这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皮层对执行多任务的重要性。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也许都能进化为超任务执行者。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还不是超任务执行者,因此边开车边打手机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让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边开车边打手机!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血液中的蛛丝马迹
下一篇:猪年说猪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