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102_90398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养生》

《科学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科学养生》是一本以培养现代人养生意识,传播养生保健知识的刊物。核心内容以养生为主,兼顾养和治。着眼于中老年群体,关注内容广泛,既有名人名医养生办法,也有寿星的经验介绍,从身体到心理,无不涉猎,重视权威性,不跟风,有自己观点与特色,文章被多家刊物转载,受到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形形色色的“水果病”

2019-01-02 21:58:00

  夏季开始,水果大量上市。水果营养丰富,口感也好,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很少面市的“南国水果”,如芒果、荔枝、菠萝和桂圆等,如今在水果店中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使人们大饱口福。但是从医药营养学角度分析,有的水果并非人人皆宜,水果在吃法上大有讲究,盲目多食,有可能患上各种“水果病”。

  中医认为,水果也有其“四气”属性。什么叫做“四气”呢?四气是指水果在食入体内后,会产生“寒、热、温、凉”的作用。比如虚寒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热少,所以在吃水果时,宜选择温热性的水果较为适宜,忌食寒冷水果;而具有实热体质的人代谢旺盛,产热多,则宜多吃寒凉性水果为好,否则体内易上火,出现脸赤咽痛、尿短便秘等症状。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

  ●荔枝病。荔枝号称“南国第一佳果”。但过量进食后易患“低血糖症”,俗称“荔枝病”。表现为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浑身乏力、大量虚汗,伴有腹痛腹泻;严重者昏迷抽搐、心律失常,出现危险。治疗措施:口服或注射葡萄糖水。究其原因,荔枝内含有丰富的果糖,过食后大量果糖来不及经肝脏转化酶转化成葡萄糖,积聚在体内,使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小儿和老人,他们体内的转化酶原本就少。故不应多食。

  ●芒果皮炎。芒果有“热带果王”之称,滋味独特。部分人进食芒果几小时后,口唇、面颊和双耳等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红斑,并迅速向全身躯干、四肢蔓延,有的呈散状针头大丘疤疹,并伴有瘙痒,抓后呈湿疹样改变,严重者发热、畏寒、浑身疼痛。原因为芒果汁内的异性蛋白和蛋白酶引起的即发型接触性皮肤反应。治疗措施:停止吃芒果及其他水果,尤其是新鲜的、刚采摘下来的;外用抗过敏药物涂敷,皮疹广泛者可用皮质激素,疗效特佳,但不可久用,否则副作用大;避免用热水、肥皂洗烫,忌食过敏刺激性食品。

  ●菠萝过敏症:菠萝有“宴会水果”之称,因其内含的菠萝蛋白酶能帮助消化鱼肉蛋白,尤适于盛宴后食用。菠萝虽鲜美,禁忌也不少。菠萝中有两种物质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反应。有人食后感到口舌麻木、皮肤潮红和面颊瘙痒,甚至心慌头痛,这是因为菠萝内含有的5—羟色胺使人产生过敏反应,并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故有心血管病者慎食。有人食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部绞痛和全身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此为菠萝所含菠萝蛋白酶的作用。这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使胃肠黏膜通透性增大,使胃肠中异性大分子蛋白渗透进血液中,从而引起胃肠道乃至全身过敏反应。防治措施:忌空腹暴食,忌食新鲜品,忌食生硬不熟品;进食前先削净果皮、鳞目须毛和果丁,切片后浸泡于淡盐水中30分钟后再食。

  ●柿结石症:柿子含大量柿胶酚、单宁和果胶质。空腹服少量,就会致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原因为果胶与胃酸凝结成不溶性物质——胃柿结石。故胃寒、胃酸多者应忌食;老年人吃多了容易造成肠道梗阻;正常人也宜饱餐后食,且忌与螃蟹、山芋和菱角等同食。

  ●山楂:病后体虚、孕妇和胃酸多者忌食;其对牙齿有腐蚀作用,多食伤齿,过食易饥。

  ●樱桃:含过量铁和氢氰甙,过食后可引起铁中毒,甚至氰化物中毒而死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关于过食樱桃致死的记载,以告诫后人。

  ●榴莲: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吃多了难消化,易致消化不良。

  ●香蕉:曾有报道,一肾炎病人吃了几只探病亲友送来的香蕉,竟发生了呼吸麻痹和心脏骤停!为什么肾炎病人要忌香蕉呢?这是因为香蕉中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肾炎病人因为肾脏的排滤功能差,吃香蕉会使血液中的钙、钾、镁比例失调,尤其是钾会加重肾病,同时香蕉中的镁元素对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也会产生抑制作用。关节炎、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香蕉,因香蕉含糖高,会使血液循环减慢、代谢物堆积,故有可能加重病情。

  ●苹果:富含的鞣酸与蛋白质结合会变成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从而延长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所以尽管有文章给出了“每天吃一个苹果的十个理由”,患有便秘的人还是不宜常吃苹果。另外,正在减肥的人最好少吃苹果,因为苹果所含的热量较高。

本文来自《科学养生》

上一篇:意想不到的益寿调味品
下一篇:为什么骗子会盯上老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