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806_92102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养生》

《科学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科学养生》是一本以培养现代人养生意识,传播养生保健知识的刊物。核心内容以养生为主,兼顾养和治。着眼于中老年群体,关注内容广泛,既有名人名医养生办法,也有寿星的经验介绍,从身体到心理,无不涉猎,重视权威性,不跟风,有自己观点与特色,文章被多家刊物转载,受到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如何远离慢性病

2019-08-06 22:40:00

  是时候关注慢性病了。因为数据显示,慢性病越来越年轻了——这绝对是一个危险信号。

  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数据: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的死亡率已达到60%。

  百度称: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这个定义是不是准确,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好多慢性病,人们都很熟悉,甚至身边随时都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像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又包括很多人们熟知的病,像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糖尿病还分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慢阻肺、慢性肺炎等。

  这些家伙,碰上哪一个都很难缠,都很要命,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长期服药、打胰岛素、各种不能吃喝……各种禁忌,疾病在积累,痛苦也在积累,损失也在积累。

  慢性病很牛的一点是,不可治愈。而吃药打针只是控制病情。

  慢性病真的没办法远离吗?不是。

  慢性病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虽说有些是遗传基因问题,但毕竟是少数,是有发生几率的。致病重要因素主要来自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有权威机构的报告。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在生活方式方面,许多慢性病是“祸从口出”的,是吃出来的。

  吃出来的病,想控制,想远离,就要管住嘴。

  吃。

  远离高脂食物,尤其大肉、油炸食品、奶油类等,这些东西常吃,满足了口感,但带来的经常是高血脂和肥胖。想远离慢性病,就应该学会抵御美味的诱惑;适量进食谷物、纤维素含量较高食物,适量吃些水果,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纤维素,虽说营养不高,不利于消化吸收,但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利于远离便秘;远离高盐多糖食物,基本可以远离肥胖,减少了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喝。

  酒少喝,不管啥酒。也不要相信酒对人体有多少健康效果的说辞,酒厂的广告就不要看了。也别信葡萄酒对人体有多少好处。实在管不住嘴,就控制量,少喝,控制在安全线以里。白酒控制在50克,啤酒1瓶,果酒50毫升,这样,对肝脏的伤害可以控制在安全范围。若过量喝酒,最倒霉的就是肝脏。患肝癌和脑卒中的风险激增。最常见的就是造成高血压。

  抽。

  这里说的主要是香烟。是烟,就别抽,包括电子烟。至于烟对人体的危害,不再赘述。烟,伤害最厉害的就是肺。抽烟导致的慢性病超级多,不单纯是肺病。抽烟可导致血管硬化,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病,不管是哪一种,一旦爆发,就算不夺命,后遗症会让很多人感觉生不如死。至于导致肺癌、食管癌、慢阻肺等绝不是危言耸听。相比之下,哮喘和老慢支则温柔了很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抽烟害的不只是抽烟者本人,还有家人、同事或朋友等。不管是二手烟还是三手烟,都是害人的。

  再说点儿和远离慢性病有关但和嘴无关的。

  两个字:懒和熬。

  懒。

  运动量少,很容易脂肪堆积,不管是堆在腹部还是血管里,都会埋下患上慢性病的风险。久站,久坐,都对健康有直接影响。因为缺乏必要的锻炼,人体的器官就会产生退变,甚至有些功能减弱,乃至丧失,疾病,特别是慢性病都会积攒起来,一旦有诱因,发作就不可控。

  熬。

  最常见的就是熬夜。熬夜容易打乱人体生物钟,破坏人体自然形成的运行规律。若长期熬夜,会导致体内内循环紊乱、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衰弱,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使患癌的风险成倍增加。一般来说,晚于23点睡觉,就算熬夜了,更不用说通宵不睡了。

  慢性病得了,就是很苦恼的事情。因此,在没有被它看上之前,先做好各种预防,尤其是管好嘴,不乱吃,不胡喝,不瞎抽,不偷懒,不煎熬,这样,才有可能远离慢性病,不受罪。

本文来自《科学养生》

上一篇:科学养生月报
下一篇:防中风,控制特关键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