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911_32367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四缬天地

2014-09-11 14:43:44
     中国传统的印染“四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和蓝印花布。传统四缬沿用的都是染色与阻碍染色的基本印染原理,通过物质手段来控制防染形状,从而获取所需要的花纹。因其原理相似,花纹略有区别,人们往往不易区分。
     夹缬
     作为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夹缬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也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即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花版,将布夹在中间,涂以防染剂,然后入染,成为色地白花的印染品。秦汉时,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人们只能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仍把麻、丝等织物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即称作“夹缬”,明清后,这种织物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如今,江浙一带的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
     纯正的夹缬成品,以手纺棉布为材质,每件由16个相对独立的图案组成,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打制、夹染印花等几项步骤,其中花版雕刻最为关键。夹缬的图案纹样,以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于当地的永嘉昆曲、乱弹、京剧等剧种的戏曲人物为主,与历史上以花鸟等吉祥纹样为主的复色夹缬有很大区别。优秀的夹缬花版艺师往往身兼民间戏班班主,他们对戏曲的痴迷和理解,是形成夹缬纹样特征的重要原因。
     灰缬
     灰缬,即人们常说的蓝印花布,以前又称“药斑布”“浇花布”。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的描述,“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做被面、帐帘之用”。药斑布中的“药”就是染色原料蓝草,“斑”则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的染液,形成保留坯布白色的图案。灰缬在制作工艺方面,主要是用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将石灰跟黄豆粉调成防染剂,用刮浆板把防染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晾干后刮去防染剂,即会显现出蓝白花纹。这种蓝印花布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蓝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第一遍叫“花版”,第二遍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之处遮盖起来,以便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种印制白底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黏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蜡缬
     蜡缬,又名蜡染,因用蜂蜡作防染剂而得名,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蜡缬制品的花样饱满、层次丰富,是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制作时,先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纹饰,然后放入靛蓝缸内染色,经过多次漂染,无蜡处变成蓝色或青色,涂蜡处则不着色仍呈现白色,最后加温去蜡,经水冲洗,即制成蓝白分明、花纹如绘的蜡染花布。蜡染纹样多以花草树木和几何图形为主,兼有适量的人物、虫鱼、鸟兽。制作者用刀如用笔,描绘自如,线条流畅。
     由于所绘蜡质不耐高温,因此,蜡染的防染工艺适宜在常温染浴中进行,靛蓝是最为适宜的染料。蜡染的染色工艺有两种:一种是使织物在绷挺的状态下浸染,另一种是让织物处于松驰状态下浸染。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前者画面整洁,后者画面更为丰富。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与时尚化,蜡染这一原本只属于少数民族地域的古朴手工艺品,也焕发出亮丽的光泽,逐渐被现代人发现、认知并欣赏。蜡染时装、蜡染壁挂、蜡染窗帘、蜡染桌布、蜡染手提袋等产品,正以独特的文化元素与精致的艺术魅力,纷纷挺进国内和国际市场。
     绞缬
     绞缬——古老的手工印染技术。在我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中,有一种用线在织物上束缚成绺或缝花扎结,用以防染并使之出现白色晕染花纹的印染技术,即称为“绞缬”。“缬”者,“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故现今通俗地将“绞缬”称之为“扎染”。历史几经变革,绞缬这种古老的印染技术随着社会生活和服装文化的不断演变,已渐渐鲜为人知。在我国一些省区农村中流传着的扎“蛾蛾花”,正是这古代绞缬工艺的残存形式。至于边远的一些兄弟民族地区,绞缬这一古老的工艺形式,正是作为其各自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延续至今的。现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些兄弟民族地区,如白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服饰中,已发现有简单纹样的扎染工艺存在。
     作为我国古老的印染工艺之精华,绞缬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早在晋唐之际,封建统治阶级生活中的奢侈靡费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绞缬工艺应用于丝绸织物所产生的绚丽多彩、色晕斑斓的天然意趣,深得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喜好。现已出土的绞缬实物中,还能看到从东晋直至唐代几百年间各个不同时期的一些比较简单的绞缬技法,如“蝴蝶”“腊梅”“海棠”等,均为小簇花型的扎法,另有“鱼子缬”“玛瑙缬”“鹿胎缬”等,则是满幅扎结的方法,这些出土的绞缬实物,其技艺都相当精巧。
上一篇:夹缬布上的别样风情
下一篇:巧手释匠心 精工解细活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