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1217_32373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世家老技艺 代代相传承

2014-12-17 17:37:06

“铸造一口铁钟,最要紧的是有悠扬的声音,音色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制作匠人的制作水平。铸一口钟,从选料到制作模具、化铁铸钟、打磨修饰等,每一道工艺都决定着铸钟的好坏。”浑源神溪牛家铸钟传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牛晓如是说。

牛家铸钟 异彩绽放

牛晓出生在素有 “塞北江南”之称的神溪村,该村以铸造各种铁器而闻名。他们制造的锹、犁、锅、铲、镰刀等日常用品和农具质量可靠、经久耐用,一度是十里八乡人们的不二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制品已被大工业机械化产品所替代,村中曾有的繁华已开始显得落寞。伴随旅游业的发展,牛家一项祖传手艺——铸钟开始散发出异彩。恒山正殿内铁钟上的铭文,使得有据可查的牛家铸钟历史就达到300多年。

牛晓从小就跟着爷爷做一些小器具,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自己开始偷偷地做一些成型的钟。爷爷看到他非常热爱铸钟,就将铸钟的各种绝艺倾囊而授。在爷爷的指导下,牛晓继承了牛家祖传的铸钟技艺,近30年的制作功底,让他在全国成为 “知名铸钟人”。2011年还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们家祖辈都是铸钟的,到我这里已是第18代传人了。几百年来,我的家族为全国各地的寺庙制作了很多的大钟、大小法器。”由于他们造出的大钟具有样美质优、音质独特、又优于铜钟的特点,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浑源铸钟技艺在全国首屈一指,受到宗教界的一致好评。 

“浑源传统铸钟拥有自己独特的铸造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浑源传统铸钟本身就是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一种体现,体现了传统工艺文化的进步,既继承了民间传统风格,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它造型美观、古朴庄重、声音洪亮悠远,对于民间传统技术交流和研究古代铸造文化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牛晓,不仅做工艺,而且对古钟及其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

祖辈技艺 代代相传

明末清初至解放前,神溪村造锅、造农具、造钟大小作坊有30多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县区和河北、内蒙等地,铸钟行业十分兴盛。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铸钟行业曾有过低潮。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各大寺院进行修缮,寺庙大钟铸造得到恢复。

“从那时起,我们牛氏铸钟匠人开始建造作坊,发展生产,现在基本可以靠这项手艺维持生活。我们的铸钟技艺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生存空间。除了做钟、大小法器外,我们还制作各种农具或家用的铁器,持续18代不间断地传承这项技艺。”牛晓说。从有记录的第12代牛公开始,牛氏家族家谱中就一代代记录下了传承人,并代代相传不放弃自己的技艺。

如今,百年老字号在现代文明中又焕发出生机,浑源传统铸钟销往浑源县境内的恒山,也远销北京、福建、广东、广西、新疆、江苏、贵州、河北、内蒙、河南等全国各地。

6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

“对于铸钟原料的选择,非常考究,需要上好的白口铁,这种原料必须到处寻找,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别看铸钟的工序只有6道,但时间、火候,甚至是铁、土都影响钟的声音和质量。”在牛晓看来,钟的铸造工艺相对简单,决定性的因素是在选料上,这也是他做出的钟音色优于现代铸造工艺做出的钟的原因,但现在适合做钟的铁料已经越来越难找了。

虽然铸钟闻名全国,但它的制作工序流程仅为6步,第1步:选料,本地优质松土、上好白口铁;第2步:将松土碾碎,用筛子过滤,然后加水搅拌到一定湿度,水量的多少要根据模子的大小来定;第3步:做模型,将和好的泥手工堆积成型,晾干;第4步:套模型,因为模型有内外2层,将内外模型分隔并套在一起,中间可用细沙子做隔离;第5步:夯土,一定要夯结实;第6步:进行浇铸成型。

“浑源传统铸钟的主要工具有冶炼炉、土沙模型、轮子及小手工工具。我们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代表性的作品有华北第一大钟、北岳恒山正殿大钟、五台山寺庙大钟以及国内很多寺院的大钟。”面对自己的成绩,牛晓没有停步,依然在探索,因为他热爱自己的这份手艺。

口传身授让铸钟技艺难再延续

虽然牛晓如此热爱铸钟技艺,但他依旧面临着传承人的问题。和许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浑源铸钟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也走向了衰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祖传下来的手艺没了继承人,这是牛晓现在最烦心的事。

“现在我的孩子正在读研究生,他有自己的专业,将来不再从事这项技艺,而一些年轻人对这项工艺不感兴趣,到目前为止,找不到下一代传承人。”牛晓说。

在他的铸造团队中,最年轻的也已44岁了,孩子们没人愿意学这每天和土、泥、铁打交道的又脏又累又单调的营生,牛晓生怕神溪牛家的铸钟手艺在他这里失传。为了让后人知道牛家铸钟,牛晓开始寻找铸造能更久流传于世的大钟的机会。巧的是,他很快就遇到吕梁一位客户订制一口大钟的机会,借着2011年为五台山铸造5 t大钟的经验,牛晓决定做一口10 t重的钟,这对他来说已是现有技艺的极限了。

由于神溪村仅牛氏一家从事铸钟行业,且受生产作坊窄小、简陋的局限,难以大量生产。随着铸钟匠人年龄偏大,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技艺,许多工艺技术将面临失传。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年轻人认为从事这行地位低,不赚钱,大部分外出打工去了,许多靠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处于无人可传的状况。

对于以铸钟为生的牛晓来说,如何开拓新的市场和传承铸钟工艺是他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今,许多寺庙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但市场对铸钟的需求却越来越少。以前,一年要做几百口钟,而现在,活越来越少了。村里以前做钟的作坊很多,而现在,也只剩两三家了。因为没活干,许多人只能另谋职业。手艺传承也是这样,铸钟这个活又脏又累,没人肯学。前几年,还有几个学徒,后来,学徒们都走了。”说到这些,牛晓很是无奈。为了扭转铸钟的惨淡局面,牛晓也在不停思索和琢磨。他告诉记者,由于铸钟的需求减少,他开始把目光转向生活用具,比如尝试着打造生活用的铁锅等。至于铸钟工艺的传承,他希望,铸钟技艺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毕竟,它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绝不能在他的手里消失。“虽然工艺简单,但必须进行口传身授,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秘。”牛晓也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为祖辈这项技艺寻找传承人。

上一篇:华北第一钟 问世之日显华彩
下一篇:古法铸钟之技艺精华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