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0909_55570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她的剪刀会说话 ——剪纸艺人段朋喆的巧手人生

2016-09-09 10:12:07
    新绛县剪纸艺术分布广泛,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传统装饰艺术。如今,在新绛县众多的剪纸艺人中,尤以年近八旬的剪纸艺术大师段吉庆和其女段朋喆为出类拔萃者。
耳濡目染 停不下的“手工”
    艺术造诣受先天禀赋左右,更离不开后天的熏陶与耳濡目染。段朋喆出生于新绛县一个剪纸技艺极为普及的村落——刘峪村,“小时候看奶奶用一种蜡光纸剪出许多云朵和花,做出许多五颜六色又小巧玲珑的云头鞋和各式各样的衣服祭神,感觉既神秘又好奇,于是我就学着帮奶奶剪纸。”段朋喆说。那时候她只觉得好玩,没想到今天会剪出一本书。14岁时,段朋喆正式拜父亲为师,学习剪纸艺术。一次次的创作与失败,没有消磨掉她对剪纸艺术的痴情,“什么时侯,你手上的老茧让你不再疼痛,你就快入门了。”父亲的话让她更加努力。除此之外,段朋喆的老姑也是她的启蒙老师。“老姑的手艺非常高,她经常教导我,‘想要剪出彩,就必须心里有’。”段朋喆说,“这里的‘有’,包括剪纸的想法和想要剪的东西的轮廓。”
在父亲和老姑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段朋喆喜欢上了剪纸,并且一剪就是30年。“那时候的剪纸主要用在白事上,像纸幡,大人在剪,小孩就在旁边学。”段朋喆说,“剪纸没有什么窍门,完全靠多练多剪,熟能生巧。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中断过,但要剪出一幅好作品,必须经过长期的琢磨、思考,是艺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段朋喆拿出一幅不久前创作的作品《三羊开泰》展示给记者,她说,这前前后后都修改了三遍,从造型的设计到阴阳剪的运用,再到最后成型,直到现在都特别满意。“每一幅作品都要精心打造,哪怕只是一个角,也要反复琢磨,否则整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她说。
    在段朋喆看来,对于初学剪纸的人来说,首先是要会画图,心中有谱之后,下剪才能游刃有余。她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设计图案自己剪。“这是需要很大耐心的,性急的人可是干不了。”她说,“不过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时,也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剪纸并不是单纯靠剪,而是对一个人创意、构思的考验。段朋喆说,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富,草虫花鸟、走兽人物、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福禄寿喜等都可以在剪下出画,但每个人剪出来的图案都不一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千剪不断、万剪不乱,这是剪纸的基本要求。”段朋喆说。
坚守初心 挡不住的“痴情”
    作为新生代的剪纸艺人,段朋喆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十多年,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泪水和汗水并流,喜悦和悲伤共存。2001年从农机公司下岗后,段朋喆最初在新绛县城经营一家床上用品店,也是新绛县第一个专门经营床上用品的门店。后来由于房产单位重建停业,当时正赶上山西省邮资票品局请父亲段吉庆先生设计《十二生肖剪纸》,她便与父亲一起创作,自此便与剪纸艺术结缘,走上了一条难以割舍的非遗之路。2006年,在当地旅游局的支持下,她于龙兴寺举办“段吉庆剪纸作品展”,展出、宣传一年之久,由于游客稀少没有任何收入,反倒贴了不少钱。2007年,段朋喆和父亲又在龙兴寺举办“绛州木版年画展”,推动了新绛县绛州木版年画的收集整理工作。由于数年来奔波各地搜集整理资料、拜访老艺人,使得家中积蓄花尽,生活拮据。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打工赚钱,期间摆过小摊、做过食堂的师傅、看过大门,但无论干什么,总也丢不下那份已经拾起的剪纸情怀。她用打工赚来的钱买纸,装裱、展览换来的是一堆堆挂坏的剪纸,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也都送人了。看着辛苦赚来的钱就这样变成了一堆废纸,丈夫一气之下全抱到院子里付之一炬。面对生活的窘迫和亲人的不理解,加上常年辛苦、积劳成疾,她病倒了,在医院住院10多天。然而,即便是疾病缠身、伤痕累累,段朋喆始终没有放弃。2012年,她筹资成立了“新绛县民间剪纸艺术研制所”,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新绛剪纸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当中。
剪“述”国学 说不出的逼真
    在新绛县龙兴镇,清代教育家、《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故居,饱经沧桑的门楼上挂着“俭清明”的大字匾额,庭院走廊两侧镶嵌着“仁义博爱,孝悌勤学”的图画和文字。李毓秀研究中心主任刘保民说:“绛州自古尚礼重教,恪守人伦与道德规范。如今,新绛人诵国学经典,传播‘中国礼’,理顺了社会人文秩序,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新绛剪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绛还有着众多的剪纸爱好者,而段朋喆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用一把普通的剪刀、方寸的红纸,以灵动跳跃的思维,用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弘扬和宣传了《弟子规》这一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
    段朋喆历时3年完成了剪纸版《弟子规》的创作,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承着这一国学经典。在2013年举行的山西省首届文博会上,《弟子规》剪纸版一经展出,便引起了广大观众尤其是业内专家的关注。作品由51幅不同图案组成,每幅作品中线条飞扬灵动,富含浓郁的艺术张力。作品中的人物,个个玲珑剔透、惟妙惟肖,尽现弟子规国学经典中人物的典雅之美。
记者看到,作品中除了细微刻画的人物形象外,旁边还配有以中英文结合的端正而洒脱的弟子规诗文,整幅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父母教育子女的场景和孝、悌、谨、信的中华传统文化,极富生活气息,且每幅作品图案不一,场景设置逼真,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剪纸与国学经典《弟子规》两种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新绛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追忆往昔 讲不完的心路
    段朋喆回忆道,10年前的一天,听父亲和县文体局原局长刘保民先生聊天,刘保民问父亲,新绛县除了“绛贴”“碧落碑”,还有什么是新绛县特有且全国闻名的著作?父亲脱口而出《弟子规》。“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弟子规,第一次知道家乡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李毓秀,那时候便萌生了剪一套《弟子规》的想法。”段朋喆说。
    然而,段朋喆认为,《弟子规》既是国学经典,又怎能轻易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表现出来呢?于是便搁置起来。“可是,女儿每次放学回来,让我检查背诵《弟子规》,又从书店买了几本,先从学习《弟子规》入手。做了二十几幅时,‘新绛县一村一品展示交流会’拉开了帷幕。”段朋喆把做好的《弟子规》系列剪纸展出来,没想到竟得到市、县领导和观众的好评,并被送到电视台报道。
    “我知道大家称赞的不是我的剪纸剪得有多好,而是《弟子规》这本‘圣人训’。”段朋喆说。首稿37幅完成后,她总觉得后半部无法全部表达出来。与此同时,太原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张钧看完稿后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于是,段朋喆又开始了第二稿的创作,第二稿46幅,在2013年元旦前完成。之后,经多方专家、领导建议、指点,段朋喆又开始了第三稿的创作。2014年4月6日,第三稿51幅剪纸完成。
    从开始创作首稿到第三稿完成,历时一年,段朋喆在这一年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有熬夜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快乐。创作过程也是读书学习的过程,父亲段吉庆每一次审稿时的批评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这一年里,段朋喆不仅从《弟子规》这本书里收获了创作艺术作品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段朋喆告诉记者,在《弟子规》中,有些语言的画面感没有那么明显,如“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又该如何表现呢?她翻来覆去地想,一天晚上睡觉时忽然有了灵感,她就马上起床构图,天亮再把草图剪出来,没过多长时间,自己又觉得不满意,就又重新构图。“最后我把‘亲仁’剪成一个学生向德高望重的老者鞠躬请教知识,‘不亲仁’则剪成一帮小孩在一块学抽烟。”段朋喆说。
对于70后的段朋喆而言,《弟子规》系列剪纸是她目前为止,耗时最长、付出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其中的艰难让人难以想象。但这部作品也是她最为成功的一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张平欣然为该作品作序,并称赞到:“一把剪刀的刚,方寸红纸的柔,却奏响了艺术世界的动听旋律。”
承传久远 永不息的薪火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机器化的生产也能制造剪纸作品,但纯手工剪出来的显然更受人们的欢迎,而且剪纸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生活场景,更融入了一些现代题材,特别是反映正能量的题材,这些正是大众所追求和喜欢的。”段朋喆说,“现在我也开始开班招收学员,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断在咱们手上,需要一代代人不断传承,才能赋予剪纸艺术更强的生命力。”
上一篇:国粹“东湖”香五洲   百年精艺载美誉
下一篇:悠悠古绛史 卓卓剪裁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