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215_32852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汽车导购》

《汽车导购》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5:00

国内汽车消费指导类杂志的领袖期刊,旨在为购车者提供最为详尽的购车资讯和最为理性的选车思路。

文章数
分享到:

诞生于风口浪尖 试驾海马欢动

2009-12-15 09:23:29

  从踏入自主之初的略带忐忑,到后来的大跨步前进,再到现如今的游刃有余,海马汽车经历了艰难也培养了信心。并不是所有的汽车厂家都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让自己的产品不间断地跑上一整天,正是多年来积攒的信心让海马导演了这样一出大戏,而在剧中完成这一开创性角色的恰恰是海马的第一款两厢产品——欢动。

  “欢动”这个名字是在2008年底的广州车展上公布的,之前这款产品一直以H11为代称。不管最后叫了什么,海马对这款产品的期望值还是很高的,按照海马汽车的“1015A计划”,到2010年海马要实现30万的产销量,而其中15万辆A级车的目标仅靠现有的产品结构,实现起来肯定有些困难。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两厢车的不断认可,两厢车市场已经成为了各大汽车厂家新的利润增长点,海马当然明白这块蛋糕的分量,也深知两厢产品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在酝酿三年后终于在2008年底将首款两厢产品——欢动推上了竞争的舞台。

  虽然是海马汽车的第一款两厢车,但对于了解海马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从欢动的前脸来看,它与海马3并没有太大分别,作为海马3的两厢版产品,欢动延续了海马3前脸的锐利,精致的盾形进气格栅与中间带有褶痕线的发动机舱盖呈弧状连接,构筑了欢动极具冲击力的前脸。它的尾部同样充满了诱惑力,协调的造型和曲面设计让欢动在市场上的两厢车里非常出众,这可能也是它将热卖的两厢福克斯作为最大竞争对手的资本所在。欢动的尾灯也对海马3三厢车型进行了克隆,在微微上翘的尾部衬托下显得更加有神,而整车前低后高的俯冲造型则让欢动真的有如其名一般给人一种极强的运动感。


欢动的内饰显得很饱满,镀铬装饰很上档次

  欢动的内饰与海马3三厢大致相当,同样的仪表板造型,同样的盾形中控台,同样的三筒式仪表盘,所不同的是,欢动全系的方向盘均采用了更具运动感的三辐式造型,并且配备了音响集成式控制按键,手动和自动挡豪华型产品上更是增加了真皮包裹,整体感觉比三厢版精致了许多。两款豪华型产品上有意采用了纯黑的内饰风格,车门、方向盘、中控台等处则巧妙地点缀上了亮银质感的材料,不仅营造了更佳的运动氛围,而且确实提升不少档次。


行李厢非常宽敞,座椅放倒后更加惊人

  车内在不断迎合整车运动风格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颇具实用性的功能和配置。比如在储物空间方面,欢动几乎把车内所有能利用的地方都利用了起来,车顶遮阳板、车门内侧、前后排的中央扶手,只要是我们可以触及的地方,都会有存放物品的储物格,后排座椅更是可以4/6或全部放倒,所形成的储物厢完全可以满足一次长途旅行的需要。而后排还算不错的头部和腿部空间,则为车内乘员提供了长时间乘坐过程中必要的舒适性。


三筒式仪表盘是内饰里最具动感的元素

  海马欢动上使用的发动机是海马3三厢车上1.8L发动机的升级版本,它采用了BOSCH博世EMS发动机电脑管家,可以通过控制喷油量和点火时机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动力输出和更好的燃油经济性。而与之匹配的变速器除了一款5挡手动外,还增加了在同级车上比较少见的6挡手自一体式CVT变速器,这应该算是欢动上的一大卖点了。CVT变速器的优势非常明显,它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并且具有不错的换挡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5挡手动变速器仍然传承了海马产品驾驶过程中一贯的轻便与精准,它与发动机的配合绝对可以带给驾驶者最为享受的驾驶乐趣。


后排空间不错,不过座椅的材料一般

  欢动方向盘的转向力度调校得比较合适,低速时甚至还会给人一种轻巧的感觉,女性车主多半会比较喜欢。而在高速行驶时,方向盘会明显变沉,它的可变助力转向系统的转向力度会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而不断降低,这对于高速行驶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欢动的底盘也经过了全新的运动调校,整体的运动感也在不断加强,不过你要有点心理准备,偏硬的底盘必然会损失一定的乘坐舒适性。

  值得一提的是,欢动的发动机舱进行了很好的降噪处理,这让我们在快速提速阶段或是高速驾驶时并没有受到太多发动机噪声的干扰,倒是由于整车密封性不佳,风噪在车速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便出现了,这可能与材料的选择以及装配工艺的水平有关。不过综合来看,对于一款处在10万左右价位的1.8L车型来说,海马能将欢动整车的很多细节处理到眼前这样一个水准,并且融入了诸多先进技术和超值的功能配置,已经很难得了。

上一篇:矜持的现代 试驾Fabia晶锐
下一篇:心存志远 试驾长安志翔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