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426_75680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旧影再现:海口“新外滩”骑楼街廓修复

2018-04-26 17:34:00

海口“新外滩”位于南洋风骑楼老街区的北端,是由街区内侧的得胜沙、新华北路、中山路、水巷口路段和街区外侧的长堤路围合成的带状地段,西起琼州海关大楼,东至水巷口所在地块,全长逾600米,占地约1.5公顷。长堤路北临海甸溪,昔日的沿街建筑曾是海口的滨水历史界面,类似于上海的外滩。

▲海口“新外滩”鸟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海口城市身份至为重要的老街地段及其历史界面,如今已呈现出名不副实的衰败景象。如长堤路大部分临街骑楼销声匿迹,低质改建比例高;后加风格杂乱无章,城市形象品味低,以及地段内的活力和场所感欠缺等弊端。

海口在2007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又完成了骑楼老街区保护规划,其北端的“新外滩”地段也迎来了重置功能、重整风貌的历史性契机。2010年,同济大学设计团队秉持以保护为前提、再生为目标、有机更新为手段的理念,将设计聚焦于以下四个关键点:“保存修缮遗产”“拼贴新旧界面”“活化内部空间”“置入合宜业态”。

海口骑楼老街与同济大学的不解之缘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吴景祥教授回国后设计的第一栋建筑——琼州海关,为时兴欧美和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位于长堤路—新华北路路口西侧,是海口“新外滩”的地标性建筑。1992年夏,笔者率同济学生首次测绘骑楼老街建筑,一批珍贵的图纸资料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图档馆收藏。

骑楼老街由一排排紧密连接、商住合一、界面连续的店屋组成。店屋临街一进界面连续地沿街而立,供人穿行,相当于敞廊式的人行道和条带状街区生活空间。这在华南和东南亚也称之为“五脚基”,在台湾称之为“亭仔脚”。

经同济大学材料病理学专家戴仕炳教授取样检验和分析证实,骑楼老街历史表层并非普遍的白色灰塑,而是在饰面材料中加了矿物颜料,一楼一色,实为“彩楼”。因而中山路街廓修缮中,尝试了恢复彩色饰面历史风貌的策略。

店屋层高一般为23层,个别的4层。楼层一般为4米左右,特别宽敞的约5米。功能布局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 ,并备有相当面积的仓库。面阔一般约45米,个别特窄的约2 3米,特宽的约6米。但进深很大,除个别之外,一般都在2030米以上,闽、粤地区称之为“毛竹筒”或“竹筒屋” 。临街的南洋风的巴洛克山墙千姿百态,构成了街廓的主要特色。

▲海口骑楼老街修缮后的“彩楼”

目前,海口骑楼老街区已完成三条街的修缮,从街廓形态、历史场景到现实生活均得到了复兴,去芜存菁——拆除后建的低质非风貌建筑,修缮地段内遗存的琼北民居,适应性翻建其中的劣质部分。

骑楼“竹筒屋”翻造,保留了历史隔墙,局部横向打通,使内部空间纵横贯通,置入轻钢结构“内胆”,形成新的空间支撑体,重做隔热带天窗屋顶。加固巴洛克山墙,整饬骑楼通廊。在“新外滩”西端的新华北路路口设置老街入口主广场,复建一栋海口最经典的巴洛克骑楼立面——海口“大三巴”,作为老街历史标识。

在长堤路沿线,以去形留韵的新骑楼建筑与尚存的几栋老骑楼形成新旧拼贴关系。在长堤路—水巷口新骑楼表面,以新材料和新手法映衬出老骑楼的巴洛克立面倩影。

总之,本设计在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空间接壤的边缘地段,尝试了存遗和翻建并举的整饬策略:新旧共生、和而不同,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海口“新外滩”的独特风景线和城市历史界面的再生影像。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上一篇:拈花微笑 画家笔下的石窟佛像
下一篇:【特别策划】泉生济南丨济南泉水文化景观解读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