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528_77832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一)

2018-05-28 09:59:00

二里头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位于洛阳偃师西南约9公里处。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华夏王朝文明肇始期的大型都邑遗址。

于是,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历史被揭开,

二里头从此跻身于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华夏王朝文明的基石

二里头遗址地处黄河中游洛阳盆地东部, 背依邙山, 南望嵩岳, 古伊洛河从它的南面流过。盆地水足土厚, 物产丰富, 四通八达, 有险可依, 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帝王建都之所。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盆地建都,遗留下五大都邑遗址。分别是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其中最早的王朝都邑就是二里头遗址, 它因而以“华夏第一都”闻名于世。

考古发现表明,随着二里头大型都邑的出现,在其所处的洛阳盆地的中心地带出现了不少新的聚落,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较大型的遗址相隔一定的距离均匀分布,总体呈现出大的网状结构。其中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巩义稍柴遗址,地处洛阳盆地东向与外界交往的交通要道之所在,除了作为次级中心外,应该还具有拱卫首都、资源中转等重要功能。

再向外,20多处大中型聚落(面积多在10万至30万平方米)集中于嵩山周围的郑州至洛阳一带,颍河、汝河流域至三门峡一带,应属中原王朝中心区各区域的中心性聚落,它们的分布可能与以二里头王都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政治势力范围接近。位于二里头遗址以东约70公里的荥阳大师姑城址(面积51万平方米),则可能是二里头都邑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或方国之都。

有的学者把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分为畿内地域和次级地域或直接成为畿内、畿外两大区域。前者指的是二里头文化中心区所处嵩山南北一带,推测可能属于王朝直接控制区,后者指的是二里头文化的其他地域类型所处的区域或属王朝间接控制区。从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大势中可以看出,其社会由数百万平方米的王都、数十万平方米的区域性中心聚落、数万至十数万平方米的次级中心聚落及众多更小的村落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因二里头遗址而得名。它主要分布于以河南西部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时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800至前1500年。现已发现遗址500余处,其中经过考古发掘的在百处左右。二里头文化具有特色鲜明的陶器群,又因这些陶器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地域差异被划分为若干地方类型。农业经济粟作与稻作并举,已有高度发达的铸铜、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业,最令人瞩目的是已掌握了用复合范制造青铜礼器的高超技术。二里头文化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目前,一般认为它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二里头时代的中原周边地区,还散布着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其中与二里头文化相毗邻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这些考古学文化的存在状况与二里头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岳石文化

在黄河下游,龙山文化演变为岳石文化。与龙山文化相比,岳石文化的版筑城防技术、青铜冶铸业、农业等均有发展,其分布范围也并未比龙山文化缩小,保持着与二里头文化相抗衡的态势。但其聚落的分布密度和居址的面积都小于龙山文化,遗物中也未发现能超出龙山文化工艺水平的精品,陶器轮制技术大大退化,器类锐减,器物由精致转向粗糙,居住建筑技术也无明显的改善。

下七垣文化

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的下七垣文化,一般认为属先商文化,是商代前期二里岗文化的前身。然而二里岗文化真正承继自下七垣文化的因素,似乎仅限于以炊器为中心的日用陶器等与民间习俗相关的若干方面。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可与二里头文化相匹敌的、显现其社会发展高度的遗存。而二里岗文化中的这类高层次的遗存,基本上都源于二里头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二里头文化才应是二里岗文化最重要的源头。

其他考古学文化

除了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外,这一时期分布于中原周边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二里头文化影响的考古学文化还有江淮地区的斗鸡台文化、宁镇地区的湖熟文化、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江汉峡江地区同时期诸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晋中地区同时期诸文化、内蒙中南部的朱开沟文化和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这些文化所在区域在仰韶和龙山时代大多孕育过高度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等,学术界一般认为属酋邦甚至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然而这些高度发展的文化与其后续文化之间却往往缺少密切的承继关系,后者与前者相比甚至显现出文化和社会发展上的停滞、低落甚至倒退的迹象,其文明或国家化进程可能也相继中断,这与二里头文化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将龙山时代及其以前华夏文明形成期各地考古学文化的存在状况比喻为“满天星斗”的话,那么随着二里头时代的到来,这一多中心的状况即宣告终结,二里头文化成为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族团在走向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第一支遥遥领先于其他文化的核心文化。如果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之间即已萌芽,至公元前2500年以后渐趋明朗,那么这一历史格局的正式形成,则是二里头时代的事了。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都邑营造的政治空间

地处中原腹地的二里头遗址,其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实际面积还要大于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据学者推算,二里头都邑兴盛期的人口至少应在2万人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前时期大型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5000人,与二里头同时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人口如此高度集中于中心聚落(都邑)及近畿地区,在东亚地区尚属首现。

二里头都邑功能分区

整个二里头都邑已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晚期筑有宫城,面积近11万平方米。这座始建于距今约3600多年前的宫城形制方正规整,它和它所圈围起的大型宫殿建筑,构成整个都邑的核心。虽然它的面积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紫禁城的面积为72万余平方米),但它却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在宫城内已确认了两组大型建筑基址群,它们分别以1号、2 号大型宫殿基址为核心纵向分布,都有明确的中轴线。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吕氏春秋·慎势篇》中有古代国家“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说法。看来,伴随着最早的“中国”王朝的崛起,这一理念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

2002年宫殿区东部建筑群发掘场景

最大的1号宫殿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殿前是平整宽阔、四周围以廊庑和围墙的庭院,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以容纳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一般认为,1号宫殿应是统治者进行祭祀活动、发布政令的礼仪性建筑。

二里头大型宫殿建筑的布局结构,与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和《尚书·顾命》篇所提及的建筑结构基本一致。由考古发现与礼书记载的相似性,可知西周时代成熟的礼仪制度应起源于此。而这套在象征君王无上权威的雄伟的宫殿中,定期召集臣下以强化从属关系的仪式,一直延续了3000多年,直到20世纪初叶清王朝覆灭。

有学者推测,面积巨大的1号宫殿基址,其夯土的土方总量可达2万立方米以上。仅就夯筑这一项计算,如果每人每天夯筑0.1立方米的话,就需要20万个劳动日。它的建筑工程应包括从设计、测量到下挖基槽、取土、运土、人工夯筑、垫石、筑墙到盖房等多种工序,再加上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多个环节,其所需劳动日当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

带有明确中轴线的建筑群格局,以及大型宫殿建筑的规模和结构,都显现出王都中枢所特有的气势。宫室建筑上巨大的用工量,昭示着政治和宗教权力的高度集中。

在宫殿区的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都邑主干道网。已发现的四条大路垂直相交,宽阔平整。四条大路略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矩的布局。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它的布局与方位概念显现了二里头都邑极强的规划性,这是作为权力中心的“政治性城市”的显著特征。

中心区的道路网既是交通孔道,又起着分割城市功能区的作用。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的道路外侧。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主要发现于这些区域。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都位于宫殿区以南。目前已发现了可能把它们圈围起来的夯土墙。这一有围墙圈护的作坊区应是二里头都邑的官营手工业区。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和西北一带。这里集中分布着一些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墓葬和其他遗迹。就目前已经掌握的情况看,其东西连绵约二三百米。

上述种种,无处不显示出王都所特有的气派。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都城的营建规制,是发端于二里头遗址的。

礼乐文化如何确立精神内涵?在文化交流中二里头文化如何兼收并蓄同时又强力辐射?敬请期待“核心文化(二)”……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上一篇: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二)
下一篇:【赏析】二里头文化撷英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