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023_88612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龙虎山-龟峰:丹霞天成藏道韵

2018-10-23 08:19:00

2010年8月,龙虎山—龟峰作为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之一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龟峰丹霞地貌区融合了大自然红、绿、蓝等多种色彩元素和峰、石、水、林等自然环境要素,集丹霞地质、丹霞地貌、丹霞水体、丹霞生态和丹霞文化等5大丹霞景观类型于一体。这些自然与人文资源组合有序,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重要的保护意义。

地质之美

作为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龙虎山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这个盆地在三叠纪晚期开始形成。到晚白垩纪时,盆地扩大并沉积了一套厚厚的紫红色河湖相的砾岩、砂岩,为形成龙虎山丹霞地貌提供了物质条件。接着,陆续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在后期的地壳运动中,使龙虎山变成陆地或者山脉,在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冲刷、侵蚀和切割下,加上重力崩落等,逐渐形成了龙虎山—龟峰红色的堡状残峰、石墙和石柱。于是,大约1.4亿至7000万年间,来自地球深处的躁动与来自宇宙洪荒的阳光、雨水、风这些自然之手共同揉捏出龙虎山-龟峰独具特色的大秀之美。

↑ 丹山碧水-河流侵蚀宽谷疏散型丹霞峰林(龙虎山)

丹霞地貌是龙虎山—龟峰自然资源的构成主体与基础,从整体而言,奇峰疏密相生,错落有序。“龙虎山丹霞地貌所表现的发育之成熟,是我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典型,美丽之程度,当属全国第一。”黄进先生的赞叹来自于理性和感性,更令龙虎山神形兼备,让人神往不已。

龙虎山—龟峰丹霞奇石的多种景观类型包含4种风景、23种丹霞地貌景观类型、100余处景点和225处有记录的峰岩奇石等地貌单体。和国内其他名山不同,龙虎山山形圆润、形体婀娜,透着灵动和秀气。在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区有700余处,多数地形高差相对较大,而龙虎山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高只有240米,表现出一种极致的柔和俊秀之美。此外,类型多样、分布集中也是龙虎山的地貌特点。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的类型有23种之多,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而且分布上由南到北,地形上由高到低,景观由密集型峰丛到形型峰林、低矮丘陵,景点之密集,类型之多样,特景绝景之众多,在国内外数少见。

↑ 双龟迎宾-丹霞石柱(龟峰)

碧水丹崖,山水交融更是龙虎山区别于其他名山的重要标志。明净的泸溪河,似一条蜿蜒的玉带,由东南至西北将两岸的“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丹勺盛不得”、“蘑菇采不得”、“莲花摘不得”、“云锦披不得”、“仙女配不得”等惟妙惟肖的自然景观奇妙地串联起来,婉转、跳跃、流动,撩拨着两岸群峰,在荡气回肠中让山水草木顿时充满了灵气和眷恋之情。山因水活,水因山媚,在一动一静中演绎着龙虎山—龟峰的秀美。

生态之美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极尽笔墨渲染了龙虎山—龟峰的天然野趣。

龙虎山—龟峰的植被类型多样,青檀、香果树、杜仲、粗榧、银杏、喜树等珍稀濒危物种均能在此找到踪迹,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如罗汉松、樟树、槐树、桂花、黄连木更是随处可见,这里是第三纪孓遗植物的重要避难所。

在龙虎山,还有一种闻名于世的植物,它便是被列入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野生铁皮石斛(又称吊兰)。这种植物对自然生态条件要求极其苛刻,自然繁殖率又极低,已经频临灭绝。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珍惜濒危药用植物。这种药用植物也是旧时当地人用来谋生的药材,它生长于龙虎山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阴面崖缝间,根不入土,常年饱云雾、雨、露滋润,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古时候的采药人靠着两根麻绳,跃荡在群峰间,身手敏捷,倏忽而去。随着龙虎山旅游的发展,这些采药人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成了悬棺表演的演员,在赤壁丹崖之上为前来龙虎山的游客展示2600年前的精彩。

和一年四季都能在龙虎山采撷到的珍贵吊兰不同,人们只能在当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欣赏到中华秋沙鸭。被称为“能飞的活化石”的中华秋沙鸭为第四纪冰川后残存下来的北方物种。它们在每年的冬季从西伯利亚一直南下,到达龙虎山—龟峰,在此享受近6个月的温暖气候和舒适环境,近年来数量稳定在150只左右。龙虎山—龟峰也成为全球中华秋沙鸭重要的越冬地之一。

↑ 中华秋沙鸭-第四纪冰川活化石

相比于中华秋沙鸭的神秘,鹭鸶和白鹭就亲民多了。每天,上万只野生鹭鸶栖息在云锦峰的天然洞穴,使其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天然锦壁。此外,还有上万只白鹭蹁跹在天师府的古樟之间。放眼望去,天蓝水绿,鹤立牛背,鹰击长空,鱼游浅底,凭风生水起,望云卷云舒,怡然自得,和谐共生。

灵性的生物、多样的植被所构成的生物生态景观,形成富有活力和生气的自然情趣,成为人们研究物种发育、物种进化和森林生态的一个超大时空尺度的“天然监护室”。

文化之美

龙虎山—龟峰在丹霞地貌分布区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丹霞文化”现象。其中尤以古越文化、道教文化、禅宗文化最为突出。

悬棺崖墓葬文化

古越族先民们与碧水丹山和谐共处,创造了独特、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崇尚自然,与自然相依相生,对丹崖赤壁上的那些天然洞穴产生了奇妙而又神圣的遐想,最终在这里诞生了最为古老的悬棺崖墓葬文化。在面向东方的群峰崖壁上,保存着220余座2600多年前的崖墓。它们证明了龙虎山是东南亚墓葬最早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崖墓葬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前的古越族先民如何将沉重的棺木安放在离水面近百米高的绝壁洞穴之中,乃是千古之谜。

↑ 蜂窝状洞穴( 龙虎山)

道教文化

这里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汉和帝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龙虎山,结庐炼丹。“丹成龙虎见”,山因此得名。 龙虎山道教天师受历代统治者的封诰、扶植,以正一道为中心的上清嗣汉天师府是中国重点保护宫观,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宫殿式府第建筑群。道教建筑与丹山碧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道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的交融,体现了古代中国道教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具有极高的人生哲理和美学价值。

↑ 天师府—道教祖庭(龙虎山)

佛教文化

古代虔诚的佛教信徒们也在此地修建了很多巨型石窟和天然寺院,传法弘道。他们利用丹霞地貌独特的岩石特性,不仅在岩洞里建庙修行,普渡众生,而且开凿了石窟,把心中最神圣的愿望和最完美的形象赋予了那些用丹霞岩雕成的佛像,寄托着永恒的理想。龟峰南岩石窟就是佛教文化的代表,它开凿于宋代,依天然丹霞岩洞,附石壁雕成。现岩内仍有佛像40座,且造像种类齐全,集佛像之精华,被称之为“中国最大的天然佛洞”。

心学文化

这里还是心学文化起源地。南宋哲学家、心学创始人陆九渊陶醉于此地,他创建了象山书院,成为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之一。许许多多的儒者学子,聚集在这里,追究天理人心,开启了“鹅湖之会”的思辩之风。

诗文山水文化

除此之外,诗文山水文化景观在龙虎山—龟峰也得到了极大地展示。自唐代以来,中国著名文人、权臣先后来此观光,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诗佳作和摩崖石刻。最为著名的《霞客游记》中的《江右日记》,描述的就是龙虎山—龟峰的山水胜景。龙虎山—龟峰保存了自唐以来的崖刻达200余条,集中国书法之大成,字体有篆、隶、楷、行、草,大者有数米之高。

↑ 泸溪晚嬉(龙虎山)

↑ 摩崖石刻(龟峰)

龙虎山—龟峰丹霞是大自然罕有的一处瑰宝,具有独特的丹霞文化景观。历史人文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美之中,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观,这里是人类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遗产。

相关链接

人类第一次用“丹霞”一词

“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唐朝诗人王贞白便以这样引人向往的诗句吟咏这片碧水丹山,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丹霞”一词描述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的精辟概括

地质学家黄进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丹霞地貌的形态精辟概括为“顶平、身陡、麓缓”六字,并将丹霞地貌定义为:“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傾斜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石的垂直节理和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崩塌、而后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丹霞地貌。”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上一篇:茉莉花遇上中国茶:东西方交流史上的千年邂逅
下一篇:【申遗】古蜀文明遗址:天府的第一缕晨光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