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81103_32741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7:00

《生命世界》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于2004年4月创刊。《生命世界》杂志依托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雄厚资源,集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作者队伍,以认真严谨的编辑态度确保稿件的质量及科学性,并以生动准确的语言、精心的版式设计及精美的印刷品质确保阅读的舒适与愉快,希望为关注生命、热爱自然的读者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文章数
分享到:

与鸟兽虫鱼为伴--记『铭印』的发现者洛伦茨

2008-11-03 22:51:46

  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动物行为学家,以表彰他们对“行为学,尤其是对建立一个统一领域的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进化理论的贡献。”这次颁奖的意义可谓非同寻常,因为动物行为比较研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尤其是当该领域延伸到人类自身时。至于获奖者之一,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本人,他的生平更是一段充满争议的故事。奥地利一家媒体所做的民意调查表明,他被看成是奥地利“真正的”科学家,其名望甚至排在薛定谔、维特根斯坦和弗洛伊德的前面。要知道,后面几位可都是在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奥地利学者。

  与所有伟人一样,洛伦茨也具有多面性。他在纳粹时期的许多做法颇遭非议,比如他支持当时的优生学。他的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的著作却毫无学究气,恰恰相反,非常易读。那么,这个要么被捧到天上,要么被摔在地上的人到底有怎样的经历呢?

  成长足迹

  1903年11月7日,洛伦茨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阿尔滕伯。这里风景优美,用洛伦茨的话来说,是“博物学家的乐园”。多瑙河从它的中央穿过,由于河水每年都要泛滥,因而这里少有耕地,人烟稀少,这样一大片原始生境,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洛伦茨有幸出生并成长于此,不用说,动物从来就是他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他常常会在放学的路上带一些不常见的小动物回家,有时它们把家搅得“鸡犬不宁”、不成样子。一次,年幼的洛伦茨在听人念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之后,渴望变成一只野生鹅,当意识到这一点无法实现后,他决意要拥有一只鹅,当明白这一点也无法实现后,他无奈地接受了拥有一只鸭子的事实。从一位邻居那儿,洛伦茨得到了一只出生才一天的鸭子,使他大为惊奇的是,这只雏鸭从此竟跟定了他。这就是“铭印”,后来成为洛伦茨的一项重要发现。但此时的他,却是被鸭子铭印了,因为自那以后,他的兴趣即被锁定在各类水禽身上。

  10来岁时,洛伦茨读到了一本进化论方面的书,并从此迷恋上动物学和古生物学,然而他的父亲却坚持要他学医。1922年,他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修了两个学期的医学课程。父亲此举其实还有另一用意,就是希望他从此中断与青梅竹马的恋人之间的关系。但这一目的却以失败告终。因为思念恋人,洛伦茨还是回到了欧洲。可以假设,如果洛伦茨在美国完成学业,他就无法成为行为学之父了。因为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盛行的行为主义理论与洛伦茨后来创立的动物行为学恰好背道而驰。前者强调后天环境的重要性,后者却注重先天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事实证明,洛伦茨的选择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极为明智。1927年6月,洛伦茨终于与相爱多年的恋人结婚。

  1928年,洛伦茨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又以鸟类飞行为题目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关注心理学领域。正是如此广博的教育背景,才使洛伦茨有可能最终成为动物行为学巨匠。

  雁鹅“玛蒂娜”

  洛伦茨涉及行为学领域可说是从对“铭印”现象的关注开始的。


出于本能,幼雏将会把第一个回应它的个体视为 “母亲”

  1936年,洛伦茨得到了20枚雁鹅蛋。他将其中的10只让家鹅来孵育,另10只放在乌龟身下。当第一只小雁鹅孵出来后,他情不自禁地将它从“养母”身下拿出来,就近好好地端详了一番。就在这时,新生的雏鹅忽然凝视着他,发出了单音节的叫声。洛伦茨听懂了,这种叫声代表“哭泣”,于是,他立刻发出“安慰”声来回应它。小鹅也听懂了,紧接着发出一阵多音节的叫声,这代表“快乐”。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洛伦茨过足了瘾,他转身准备离去。可是,小鹅却不答应了,还没等洛伦茨走出几步,它立刻“大哭”,并且从母鹅腹部下坚决地爬出来,蹒跚地追着洛伦茨,当时的洛伦茨还不明白鹅类的铭印过程一旦完成,就再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于是,他抓起小鹅,依旧将它塞回家鹅的身下,但是,它立刻又追着爬出来。它虽然跑得跌跌撞撞,头重脚轻,但却在明白无误地传达一个信息:它已将洛伦茨这个大男人,而非那只家鹅,视为母亲了。这就是说,鹅类是将出生后第一个回应它的对象视作母亲的。这只鹅后来确实与洛伦茨朝夕相处,成为洛伦茨研究的重要对象,他为它取名叫“玛蒂娜”。

  显然在野生环境下,幼雏铭印的对象总是与它朝夕相处的母亲,只有母亲才会回应雏鸟的呼唤,而且铭印的过程必须在母与子的声讯交往中才能完成。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一本能是足够精确不会出错的。但是,当人有意识地扮演了母亲的角色之后,本能的刻板僵硬性就暴露无遗了。这就提示我们,本能是一种先天铸就的行为,它与后天灵活的学习机制大相径庭。

  铭印现象的发现是洛伦茨对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大贡献。铭印是一种本能,那么,类似于本能这样的行为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受刺激诱导的结果呢?这是洛伦茨工作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最初,由于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影响,洛伦茨相信本能活动是建立在一系列反射基础之上的,而反射又离不开外界的刺激作用。不过,对鸟类行为的观察也使他发现,在缺乏刺激的情况下,有时一个行为能自发地完成。比如,他曾在家里亲眼目睹一只家养的燕八哥,在空旷的房间内,没有任何猎物存在的情况下,做出全套猎食、捕捉、杀戮以及吃食飞虫的行为。然而,他仍不愿放弃反射论,因为他害怕自己由于强调行为的自发性而陷入活力论的泥沼。

  1937年2月,洛伦茨在柏林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在他做报告时,后排坐着一个年轻人,洛伦茨的妻子目睹了他的反应。当洛伦茨讲到行为的自发性时,这位年轻人喃喃自语: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但是发言末尾,当他讲到这种本能性的活动模式终究是一连串的反射时,这位年轻人用手蒙住脸,发出抱怨声:胡说八道,胡说八道。那位年轻人就是霍尔斯特。发言之后,仅用几分钟的时间,他就使洛伦茨放弃了反射理论。霍尔斯特对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中枢神经系统会自发产生刺激,这就是内源刺激。在外界刺激不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内源性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出一个自发性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外界刺激与内源刺激的叠加诱导一个行为,这就意味着,当内源刺激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个小小的外界刺激就能诱导一个行为,用通常的话来说,就是行为的阈值降低了。洛伦茨以前觉得很费解的行为,现在却能得到顺理成章的解释。他与霍尔斯特的合作研究就此奠定基础。在50年后的诺贝尔颁奖式上,洛伦茨动情地说,如果霍尔斯特还活着,那么,他现在一定会坐在这里。

  动荡岁月

  1938年,纳粹占领奥地利。就像不少奥地利人那样,洛伦茨一开始同情这些入侵者。也许洛伦茨还存有一个私念,他希望新政府能允许他在阿尔滕伯建立一个威廉皇家研究所。


洛伦茨(左)与毕生的合作者廷伯根的合影

  1941年10月,洛伦茨应征入伍。1942年,洛伦茨成为苏军的俘虏。他在苏联的医院中工作,后来又被派往亚美尼亚。在那儿,他开始写一本有关认识论方面的书。苏联当局允许他进行写作。一天,营地的负责人把洛伦茨叫到办公室,请求他以名誉作为担保,肯定手稿中确实仅有非政治的科学内容。当洛伦茨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后,他被允许带走手稿以及已被他驯服的当地椋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二战期间,洛伦茨曾支持过优生学。对雁鹅的观察使他发现,野生雁鹅与家鹅的杂交子代呈现出退化现象。他担心,类似的遗传上的退化过程也会在人类中发生。出于这种恐惧,他在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不久写了与优生学有关的文章。为了便于理解,他甚至用了纳粹的术语来表达这一思想。但他与当时奥地利的知识界怎么也没想到,当“选择”这个词被统治者所用时竟然意味着大屠杀。战后,洛伦茨曾为此而忏悔。

  战后研究

  1948年,洛伦茨返回阿尔滕伯,并在两年后进入马克思—普朗克行为生理研究所。此时,洛伦茨开始关注攻击行为的生存功能以及伴随而来的危险效应。鱼类中的攻击行为以及野生鹅类中的联盟现象很快成为洛伦茨研究的主要课题。

  1954年,关于“本能”的会议在巴黎召开。会上洛伦茨遇见了他在科学上的对手,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莱尔曼。两人就认识论上的先天与后天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洛伦茨当然强烈地站在先天认识观上。但若干年后,洛伦茨才意识到他犯的错误其实与莱尔曼一样,这就是将先天与后天看作是两个分离的、不相容的概念。当然,后来洛伦茨明白,之所以学习会产生适应性行为,主要就在于“先天图式”的存在,换言之,就在于被系统发育所规定的学习机制。莱尔曼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成为朋友。不过正是有赖于当时的这场学术争论,才使行为学理论硕果累累。

  在生命的后期,洛伦茨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和人类文化。可能是所受的医学训练使他比别人更为清醒地意识到正在威胁文明的危险。洛伦茨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不去涉猎他不熟悉的领域也许是一种明智的策略,但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无论何时,只要他发现有危险就应该发出警告,这正是他的责任所在,即使他仅仅只是猜测这些险情有可能存在。

  1973年,洛伦茨退休回到奥地利。同年10月,他与廷伯根和弗里施共享当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1986年1月,他的妻子逝世。她是他一生忠实的伴侣和工作助手。当洛伦茨于40年代处于失业境地时,正是她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3年后,86岁高龄的洛伦茨于家中逝世。

  洛伦茨曾提到他的老师霍赫施泰特尔于71岁生日在维也纳大学做告别演说之后的答谢词,他说:“你们在感谢那些我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感谢我的父母、我的祖先。他们遗传给我顺其自然的性格。假若你们问,我这一生在研究和教书的园地里都做了些什么?我必须诚实地回答:我常常做那些我当时感到有趣的事。”

  这其实也是对洛伦茨一生最好的总结。

上一篇:竹子身世探源
下一篇:端午的香气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