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81221_32648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未来科学家》

《未来科学家》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未来科学家》是一本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科普刊物,1998年4月创刊,原名《江苏电视教育》,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亲自担任总顾问,并题写刊名。

文章数
分享到:

走近“水立方”

2008-12-21 13:30:04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一个方方的大盒子”、外表布满许多“水泡泡”、泡泡里充满许多“水分子”。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它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赛场之一——“水立方”。这个暑假,爸爸妈妈会带你去参观这个令全世界都赞叹的伟大建筑吗?如果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也没有关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水立方”的设计之美

  “水立方”,这个看似温柔如水的建筑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多面体结构、别开生面的外膜和最复杂的安装工程。


设计师们用12面体或14面体钢结构固定“水分子”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首先要问的就是:那些“水分子”到底是如何造出来的呢?建筑师们把每个最大重量为50千克的象征“水泡泡”的气枕做成不规则的多面体,用多面体结构的钢筋来固定它们。这种独具匠心的钢结构设计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第一次尝试,它造就了“水立方”出神入化的美感。

  “水立方”的外膜厚度只有0.2毫米,晶莹剔透的外表面,使里面的风采一览无余。更令人惊喜的是,设计者在每一个气枕之间都安装了彩灯,这些灯可以变换出红、白、橙等各种色彩,使夜晚的“水立方”变得流光溢彩,灯火辉煌,远远看去仿佛童话中的“水晶宫”一般。

  “水立方”的科技之炫

  在“水立方”里,人们随处可见高新科技的踪迹。


表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水立方”上覆盖着3 000多个高科技“水分子”

  在众多科技成果中,最引人好奇的要数用来制造气枕的薄膜材料了。许多人不禁会问:“这个东西能盖房子吗?”你可不要小看了这种厚度仅为0.2毫米的薄膜,它的抗压强度十分了得,即使是在上面停放一辆普通汽车也不会被压坏,就连像鸡蛋那么大的冰雹也奈何不了它!专家说,即使是偶尔发生火星溅落、利器划割等意外,气枕也只会出现慢慢跑气的情况,只要用一些黏合剂粘在破洞上就行了。简直太神奇了!

  那么漂亮的外膜要是脏了多可惜啊。别担心,“水立方”有办法:它的外膜是防水的,水从薄膜上面滑过时不会留下水痕,这样日常粘在气枕上面的尘埃等脏物,就可以通过水的自然冲刷而被清洗掉了。

  “水立方”的环保之绿

  “水立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处处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外景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里,安装了先进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空气质量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甚至比世界上最严格的欧盟空气质量标准还要高。它的通风排气管道可以使场馆内实现自然通风,以保证 17 000人同时观赛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水立方”那些夺目绚丽的气枕不仅能让90%的自然光进入场馆,使大楼每天有10个小时可以不用开灯,而且它还把刺眼的光线和多余的热量挡在场馆之外。空调散发出来的热可以为池水加热;游泳池安装了循环用水系统;冲洗外墙的水也是将雨水回收再利用的;甚至洗手间的用水也比普通坐厕少1/3……林林总总的节能数字显示,“水立方”比一个正常游泳场馆要节能30%以上,真可谓绿色环保!


国家游泳中心内部(效果图)

  充满神奇色彩的“水泡泡”也许让你有些迫不及待,想和它来个“零距离”亲密接触,在“水立方”的东南角,专门开辟了一个叫做“泡泡吧”的场所,这也是整座场馆唯一可以直接触及到“水泡泡”的地方。即使你在奥运会期间没能走进“水立方”观看比赛,那也不必担心,在奥运会之后,“泡泡吧”将正式向大众开放,到时候你就可以亲身感受它的魅力啦。

  链接:

  “水立方”名字的由来:设计师告诉我们,“水立方”的取名经历了一个有趣的过程。有一天晚上,工作到很晚了,大家又开始为这个“方盒子、水泡泡和水分子”的形象起名字,五花八门的创意一股脑儿地冒了出来,其中一个英文名字Water Cube(水的立方体)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水立方”由此得名。

  “水立方”相关数据:

  建筑面积:79 532平方米;

  座席:17 000个,其中4 000个永久座席、2 000个可拆卸座席、11 000个是临时座席;

  节能率:30%;

  重量:6 900吨;

  蓄水量:9 910立方米。 

上一篇:科学成就梦想
下一篇:斯泰法诺·马兰贡:用阳光绘画的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