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722_92005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

开博时间:2019-06-30 16:43:00

《健康养生》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这几款祛湿方老少咸宜

2019-07-22 12:07:00

本刊记者:毛舒婷

受访专家:周福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

说到祛湿,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吃薏米、赤小豆。然而,吃了几天,却发现不但没效,反而感觉更不舒服了。问题出在哪?到底该怎样祛湿好?

祛湿有三法,机理各不同

先问一个问题:要去除地上的一摊水,有什么办法?

李用粹的《证治汇补》中有答案:“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意思是,可以用风吹干(芳香化湿),可以用干燥的东西吸干(燥湿),也可以通过下水道流走(利水渗湿)。用这三个方法就够了。

芳香化湿,如同清风一般,能吹干一切潮湿,无论寒湿、湿热,都能使用,代表药物有藿香、砂仁、白豆蔻、佩兰等。燥湿,代表药物主要为厚朴、苍术、草果等。

而常见的薏米和赤小豆药,则属利水渗湿类药物,虽然都具祛湿作用,但力度缓,用量还得大,而且需要久服,偶尔吃几次效果自然不佳。且薏米微寒,如果本来就是寒湿体质,久服薏米可能出现反效果。

祛湿的这三种方法,机理各异,应按需搭配使用。

湿邪分寒热,药材要选对

湿有寒热之分,湿邪根据寒热不同,表现各异,祛湿方法也有所不同。

◎ 寒湿

寒湿体质之人,多爱吃生冷之物,如冷饮、雪糕等。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遇冷症状加重;吃凉食易腹痛、拉肚子;口淡,不喜欢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手脚肿、眼泡肿等。

【调理】祛湿应温里散寒。避免生冷食物,可用艾灸驱寒祛湿。药膳适合选用平性或温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还可适当选用党参、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中成药以香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为佳。

不宜选用偏寒凉食材,以免加重脾虚和湿邪。

◎ 湿热

湿热体质者,多爱吃煎炸、烧烤食品。如果细分,湿热还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表现稍有差异。

总的来说,湿热体质者常表现为舌体红或紫,舌苔黄腻;不思饮食,上腹胀满;口苦、口干、口黏;口舌生疮,唇红面赤;困倦无力,久睡不够,头痛身重;大便黏腻,便后肛门热痛;小便烧灼;情绪易激动,精神烦躁等。

【调理】湿热类型不同,治法和用药也稍有不同。总的原则是清热燥湿,可以适当用偏寒凉的食材进行调理,如绿豆、丝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绵茵陈、蒲公英、薏米等。中成药可选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等。

不宜选用温热性食材,少吃辛辣、油腻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浇油”。寒凉之品易伤脾胃,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

《证治汇补》中还说:治湿不宜热、不宜寒。这个度怎么把握?最好还是请专业中医师把关为妥。

关节风湿,别擅自用药

中医所讲的风湿与西医完全不同。西医所讲的风湿,多是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而中医里,风湿是指风寒湿邪所致的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等处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细分为风邪偏盛、湿邪偏重和寒邪偏重等类型。

【调理】中医风湿类型不同,治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侧重。总原则是祛湿、散寒、止痛,常配合强筋骨、补肾药物(如独活、羌活、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等)一同使用。

风湿痹症多为慢性疾病,药物常制成丸剂或药酒服用。因祛风湿药物性偏燥,久用易损耗阴血,出于安全考虑,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选配。

而日常选用一些祛风湿药物煮水泡脚,亦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推荐泡脚方】

独活30克、羌活30克、肉桂20克、红花10克、生姜适量。加水煮沸后稍放凉,泡脚,最好将脚踝浸入水中,每次泡15~30分钟为宜。

这几道药膳,老少咸宜

看到这,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每个人体质不同,祛湿之法又有细分,就没有一些简单易行的通用祛湿法吗?

在岭南地区,不少家庭主妇都擅长煲汤,其实,饮一些药膳汤茶,就能在湿邪刚刚露出一点点苗头时将其去除。

对此,周福生教授推荐了几款性质温和、适合全家老小一起饮用的祛湿汤饮,尤其适合春末夏初多雨潮湿季节食用,不妨一试。(编辑:杨昕)

【健脾祛湿茶】

藿香10克、佩兰10克,通草10克,苏叶10克,云苓20克,白蔻仁10克(后下),麦芽30克,陈皮10克,南杏10克,土茵陈(牛至)10克。

功效:芳香化浊、健脾和胃、导滞消食。主治内外湿阻,在潮湿季节尤其适用。

用法:每天1剂,煲水代茶饮。连用3~5剂,湿祛即可停用。

【健脾祛湿汤】

1.五指毛桃30~60克,生薏仁30克,生姜3~4片,陈皮10克,绵茵陈10克。

2.北芪30克,木棉花10~15克,鸡蛋花10~15克,陈皮10克,红枣3~5个。

3.炒白术20克,云苓30克,陈皮5克,炒扁豆30克,木棉花10~15克。

功效:健脾、祛湿、补气。

用法:三个方子均以“南药”为主,具有岭南特色,可用于日常保健。可与猪瘦肉搭配煲汤,煲1小时左右至肉熟烂即可调味食用。

◎ 延伸阅读:祛湿足贴,靠谱吗?

如今,保健类足贴的产品很多,商家宣称只要在睡前将足贴贴在足底,第二天醒来,足贴就会变黑,说明将体内湿气吸了出来。除了祛湿,足贴还能排毒、减肥、提高免疫力、促进睡眠……几乎无所不能。这靠谱吗?

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中,足部是经脉交汇之处:十二经络中,有三条起源于足底,三条终于足底;奇经八脉中,也有四条起于足底。用药物、针灸或其他手段刺激足底穴位,循行经络的身体各部可能发生相应的反应,理论上看,确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但另一方面,足贴药物究竟用了些什么,足贴由白变黑是否汗液或空气氧化等因素影响,都尚未明了。所谓祛湿、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也就有待商榷了。

而打着“排毒”旗号的足贴产品则肯定是忽悠人的。国家批准的保健品的27种功效中,并没有“排毒”一项。

宣传能吸油减肥的足贴也是骗人的。早在2006年,“足贴能吸油”这说法已经被央视打假了。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杂志

上一篇:深海鱼油,没必要吃
下一篇:黏黏糊糊的湿,缠缠绵绵难除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