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819_92204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

开博时间:2019-06-30 16:43:00

《健康养生》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心为何物

2019-08-19 23:10:00

本刊记者:康倩

受访专家:胡世云(新安医学世家,国医大师朱良春弟子,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

纣愈荒淫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史记•殷本纪》

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商王朝,末代君主纣荒淫而残暴,王叔比干实在是看不过眼,数次直言劝谏,无奈惹恼了纣王,暴怒之下,当众剖了比干的心,并观看它是否如传说中圣人的心一般“七窍玲珑”。

这一“比干剖心”的历史典故,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吕氏春秋》,后被西汉的司马迁记载于《史记》中。作为一段可考的正史,它也从侧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解剖史的悠久。

事实上,不单圣人的心有七窍,古代中医认为人心皆有七个孔。约成书于东汉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难经》,就对人体脏腑的形态、重量、容量、色泽等做了详细描述。论及心脏,它记载道:“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显然,《难经》里的“心”,与现代解剖学的心脏有着一定差异。而这,正是中医区别于西医之处。

西医视心为一个局部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中纵膈内。“它是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组成部分,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且具有内分泌功能。”胡主任补充道。

中医论心,则不重其形而重其象——中医从藏象理论出发,视心为人体五脏系统(心、肝、脾、肺、肾)之一,旨在强调“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这两大功能。

如何理解中医所谓的心是一个系统?

“具体来看,心系统包括:心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心应夏。”尽管听上去有些晦涩,但胡主任用通俗化的语言为我们做了耐心“翻译”。

心藏神

——心统领着人的精神活动

通常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受大脑控制的。

但如果,你问一个正在思念母亲的三岁孩童:“你想妈妈吗,哪儿想呀?”他多半会点点头,并且毫不犹豫地拍拍胸脯,回答道:“这儿想了。”

小孩所说的“这儿”,指的就是“心”。

人们常说“心想事成”“处心积虑”“做贼心虚”……仔细想来,在汉字中,几乎所有跟精神活动相关的字眼,要么就带着个“竖心旁(忄)”,要么就兜着个“心字底(心)”。

究其原因,在于古人认为,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一切精神活动,皆是由心所主宰。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君主,里面住着人体最高指挥官——“神”。

心在志为喜

——喜上心头,开心就会笑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载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广为流传。

话说范进是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应试到五十多岁时,才相继中了秀才和举人,由于欢喜过头、痰迷心窍,他瞬间“失心疯”,在集市上癫狂而奔,幸得平素待他严苛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呼过去,他才恢复了神志,清醒过来。

如果说艺术取材于生活,那么这一故事则生动地诠释了“心在志为喜”。

喜,是心对外界刺激应答而产生的良性情绪反应。“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素问•举痛论》),适度的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灵枢•本神》),若过度亢奋,人的心神就容易收不住,轻则注意力下降,无法集中精神,重则嬉笑不休、疯癫失常。

心在体合脉

——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借由现代社会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一词,人们不难发现,心与血管的关系是密切的。

中医认为,心、脉和血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且“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即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心,由心来统领。

倘若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则心脏有节律地搏动。如此一来,方能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输布全身,发挥营养和濡润的作用。

心之华在面

——心的气血好不好,反应在脸上

俗话说“少女怀春”,情窦初开的女孩,撞上喜欢的异性,目光还来不及对接,就娇羞羞地低下头,面泛阵阵红晕。

为何会这般脸红心跳呢?原来只因“心之华在面”,心跳一加速,气血就会加倍地涌上脸——“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与此同时,面部的色泽,亦能一定程度反映心功能的盛衰。倘若心气旺盛,则面色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则面色白;若心血亏虚,则面色淡白无华;若心脉痹阻,则面色晦滞;若心火亢盛,则面色赤红。

当然,心主血脉,除了面色之外,还应综合参照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等,来判断心功能是否良好。

心在窍为舌

——舌头是心脏的火苗

要解释“心在窍为舌”,不妨让我们从一个吻说起。

众所周知,巴黎是浪漫之都,法式热吻更是盛行天下。但不知你想过没有,“接吻”明明是一件不太卫生的事情——口腔里遍布着口水、食物残渣,甚至伴有口臭,但两个恋爱中的人,为什么可以吻得津津有味,吻得忘乎所以,吻得乐在其中?

答案就在于“舌为心之苗”。

热恋中的情侣,电光石火、激情燃烧,在他们唇齿相碰,继而展开法式热吻的那一霎,其实是借由舌头这根火苗子,撩拨与交换着彼此的心神。亦只有彼此心意相通的爱侣,才能深深体会舌吻的浓情蜜意。

言归正传,从中医经络而言,“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灵枢•经脉》)。由于心的经脉上通于舌,所以舌的两大功能——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均有赖于心。

倘若心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心在液为汗

——流的是汗,更是心血

俗话说“汗血同源”。中医认为,人的汗液是由心气、心血化生而成。

我国传统的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在练习过程中,皆令人微微发汗即止,原因就在于: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会耗损心气和心血。

倘若心血充盈,津液充足,化汗有源,则偶尔大汗一次无妨;如若不然,则平日要慎防大汗,尤其是脏腑娇嫩的小孩,大汗过后再回汗,往往易生病。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意即汗液的生成和排泄,还受心神的调控。这也是为何人们在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常会冒汗。

可见,“汗为心之液”,调汗需调心。

心应夏

——心就像那夏日的一把火

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这就叫五脏配五行。

其中,心属于火脏,阳气最旺。而一年之中,夏季最为炎热,属阳中之阳的太阳。所以,同气相求,心与夏相通应。

一般而言,人体的阳气会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升降而发生相应变化,夏季阳气旺盛,人体心阳就会相对足一点。于是心阳虚衰的患者,病情多在夏季缓解;而阴虚阳盛所致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往往在夏季加重。

对此,中医提倡因时调养,并提出“冬病夏治”的理论。如对于冬季易发作的阳虚性心脏病,提倡在夏季阳气隆盛时予以调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杂志

上一篇:心藏神,伤不起
下一篇:张晓:科学管理,远离痛风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