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1110_93037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

开博时间:2019-06-30 16:43:00

《健康养生》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罗斯福,救了美国,救不了高血压

2019-11-10 16:26:00

  作者:谭健锹(澳门特别行政区镜湖医院医师)

  【病案宗卷】

  姓名: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人称“小罗斯福”

  身份: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享年:  63岁 生活年代:1882~1945年

  病史摘要:罗斯福是一位高血压患者。但在那个年代,没有有效控制血压的药物和手段,且人们未能意识到高血压会危及生命,致使贵为总统的罗斯福也因“脑出血”而早逝。

  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是足以跟华盛顿、林肯并肩的伟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他用新政挽救了美国;二战期间,他又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支柱之一,以半身不遂的病残之躯为打败法西斯呕心沥血。他是轮椅上的巨人。

  伟人倒在胜利的黎明前

  在著名的雅尔塔会议前夜,病入膏肓的罗斯福来到了苏联机场。在场者回忆,“他的面貌让人大吃一惊”“脸色难看,布满皱纹,反映出一种极度的疲劳”。宽大的黑色斗篷裹着他,使他更显苍老。罗斯福的衰弱没有逃过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眼睛:“他已经丧失其权力所需的体力了。”

  1945年3月1日,罗斯福在国会演讲中,措辞显得异常笨拙,讲话也错误频出,此时总统受损的似乎是脑部的语言和思维功能。4月12日,他头痛欲裂,不久便与世长辞。终年63岁。

  官方公布的死因是“脑出血”。四个多月后,二战结束。

  总统的血压档案

  其实,早在1944年3月,罗斯福就曾因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腹胀住院。医生注意到总统有轻度发绀,血压186/108毫米汞柱,胸片提示“心影增大”,初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

  但是,由于治疗手段有限,医生仅建议服用洋地黄并减少食盐摄入。一个月后,罗斯福虽症状稍缓解,但血压升至240/130毫米汞柱。去世前,他的血压更高达300/190毫米汞柱。

  毫无疑问,罗斯福是一个高血压患者。

  翻开医疗档案发现,他在1935年所测的血压是136/78毫米汞柱;两年后,为162/98毫米汞柱;1941年,血压已攀升到188/105毫米汞柱;1944年,最高达226/118毫米汞柱。其后,他的血压一直在200/100毫米汞柱左右,心电图出现了心脏肥大的表现,尿蛋白显示“+ +”。

  今天看来,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不至于把血压“管理”得那么差,更何况国家元首呢。这得感谢命运让我们生正逢时:21世纪拥有了五花八门的口服或静脉降压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有可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

  而在罗斯福时代,人们既没能意识到高血压是高危因素,能促发脑中风(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力衰竭、冠心病和肾脏损害,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发明出有效控制血压的药物和手段。

  苯巴比妥是当时可用的降压药,这在今天的心内科医生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行之有效的利尿剂是在罗斯福去世数年后才出现,更不用说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等晚辈了!

  保健医生为何漫不经心

  罗斯福时代,美国的医疗水平已开始独占鳌头,然而作为“马后炮”,我们回首历史却发现,真理是在与谬误的较量中一步步崭露头角的。

  今天我们已知晓,血液由心脏送出,循环体内一周到回心的时间是10~20秒,其间的距离相当长,但速度仍如此快,这强大运送力的根源就是心脏的压缩与搏动。血管不断被血液冲击,血管壁受到的血液压力便是“血压”。

  高血压的定义是达到140/90毫米汞柱,理想的血压不超过120/80毫米汞柱,而130~139/85~89 毫米汞柱属于正常偏高。高血压病中绝大部分是原发性,病因可能与年老、动脉硬化、遗传、钠盐摄入等有关;只有少数是由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心血管疾病已是美国人的主要死因,约占所有死因的一半。由于对预治心血管病的认识甚少,大部分人认为死于心脏病是不可避免的。当时人们已经知晓高血压这回事,遗憾的是医生们都认为血压的升高是机体正常的代偿,是一种有益的保护性反应,根本无须治疗。

  所以,贵为总统之尊,罗斯福的血压升到200/120毫米汞柱时,保健医生照样漫不经心,还认为这血压与其年龄相匹配。当罗斯福已出现头痛等症状,却没人把这与血压高联系起来,总统也只是请了一名耳鼻喉专家作为私人医生。

  罗斯福的早逝,充分体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对心血管疾病认识的匮乏。

  人类对高血压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就像是一块干瘪的海绵,随着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深入,才慢慢开始吸水并被贴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各种标签。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医学家对血压,尤其是收缩压的认识才逐渐清晰明了。从此,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始为世人所惧,引发了全球对科学防治高血压的关注。(编辑:柯绵丽)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

上一篇:美味石榴,止咳止泻
下一篇:远离过敏鼻,从生活细节做起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