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横跨医药文学两界的大咖?--中国数字科技馆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谁是横跨医药文学两界的大咖?

2019-07-22 12:16:00

  “识得百草即医家,百草生情亦文人。”自古以来,有很多横跨医药文学两界的大咖,蒲松龄就是跨界的文人之一。今天就说一说蒲松龄的故事。

  说起蒲松龄,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在这期间,他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托在撰写《聊斋志异》这本书上。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他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自勉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意思是说: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他就是用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暮年,他终于大功告成,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述井然,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不仅是大文学家,还通晓中药,熟知医理,并能行医,留下了大量的医药科普作品。据传,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素材是用茶水换来的。原来每到天暖和的时候,就在他老家蒲家庄村头的柳泉边,摆上茶摊,沏上一大壶茶,供路人饮用品茗。他让人喝茶不是白喝,甭管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喝茶就必须讲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是自己老家的奇闻异事。烈日炎炎,长途跋涉的路人早已口干舌燥,见了这用柳泉冲出来的茶水,那还不是连喘气都顾不上,端起碗来就喝。可是,不讲故事蒲松龄就不让喝,又实在没故事讲,路人便胡编乱造,什么鬼神女妖,天上地下地胡诌八扯一顿,喝够了茶水,溜之大吉。蒲松龄就搜集茶客路人所能讲的一些素材,经他整理加工,妙笔生花编撰成《聊斋志异》。他所沏的茶就是用菊花、桑叶、枇把叶加蜂蜜制成的“蜜制菊桑茶”。为了省下卖茶的钱,他在住宅旁开辟了药圃,种菊栽桑,还养蜂。此茶中的菊花有补肝滋肾、清热明目和抗衰老之功效;桑叶有疏散风热、润肝肺肾、明目益寿之功效;枇杷叶清肺下气,和胃降逆;蜂蜜滋补养中、润肠通便并调和百药。五药合用,不愧是一剂解暑、清热、消积、通血脉、健心脾、补肾、抗衰老的良方,为健身壮体的上品茶。他的这一款药茶记载于他写的《药崇书》中。

  《药祟书》的“药”字,在此为动词,这里是“用药治疗”的意思。“祟”,按《说文解字》为“神祸也”,就是神给带来的灾祸。民间常把“祟”与妖、魔、鬼等连在一起,只要危害人们就称之为“妖魔鬼祟”,这里蒲松龄取“用药治病”之意,以“药祟”命名该书。

  蒲松龄纪念馆工作人员,于一九八四年二月,在距蒲氏故里蒲家庄三华里外的徐家庄,发现了蒲松龄的佚著《药祟书》传抄本。该书的收藏者孙迎瑞同志,素爱文物,家藏有不少古籍版本与抄本。国家文物法公布以后,他受到很大鼓舞,特将该书捐献给蒲松龄纪念馆。传抄本《药崇书》分上下两卷,系用毛边纸楷书抄写,字体工整。书写有自序:“疾病,人之所时有也,山村之中,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思集偏方,以备乡邻隐之,志之不已,又取《本草纲目》缮写之,不录贵药………偶有所苦,则开卷觅之……”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全书共分急救、内科、外科、妇科、幼科五大科目,共收集药方257个,多是搜集农村常见病的偏方、验方等,简便有效。如书中记载治疗失眠的偏方,就是用酸枣仁一两炒熟为末,每服二钱,用竹叶汤调下;又如书中的药方养生又灵验,有一些仍在当地百姓中沿用:“治伤寒初起:生姜带皮者二、三两,捣烂,将热酒泡饮,出汗而愈。”“治一切咳嗽:甜梨一个,刺五十孔,每孔纳胡椒一粒,面裹煨熟,待冷去椒食梨。” 还有急救方中的“避瘟吉祥如意丸”,就是用苍术、甘松、白檀香等药物研为细末制成药丸,晒干后焚之能辟瘟疫,在现代看来,这种对室内进行焚香消毒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蒲松龄不仅写有《药祟书》,还陆续撰写了《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医学科普作品,这些书中详细地叙述了百余种常用中草药的性能和治疗病症,以帮助贫苦百姓防病治病。

  《药性赋》是旧时初学中医者的启蒙必读之书。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药店学徒时,学的第一部书就是《药性赋》,药店关门后,师傅就让你背诵:“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为便于初学者的诵读记忆,古人在这部《药性赋》中对248种常用药物以寒、热、温、平四类药性编成了韵律歌赋。而蒲松龄则又在原《药性赋》的基础上对伤寒病的用药编写成了《伤寒药性赋》,如原《药性赋》中的麻黄,歌诀只有简单的一句:“麻黄表汗以疗咳逆”,而蒲松龄在所编《伤寒药性赋》中对麻黄这一药物进行了引药入经的论述说:“麻黄发汗,最为雄骁;入足太阳之经络,启手太阴之皮毛。”使诵读者心领神会即刻想起《伤寒论》中“太阳病”所出现的头疼发热,身疼,腰背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症状,而用麻黄汤治疗的原则。而手太阴是肺经,因肺主皮毛,肺如钟一样,撞则鸣音,如果肺部受到风寒袭击即引起咳嗽,所以麻黄又治疗风寒感冒,肺气不宣的咳嗽和气喘。这种引药入经的经络学说理论,比原《药物赋》中的药物作了更加详细的解释。

  蒲松龄在这些医药科普作品中,把普及性、通俗性、科学性、娱乐性及实用性融为一体,并富有民族风味。他所写的《草木传》一书中,把中药的性味、功能特点,巧妙地运用戏剧中的生、丑、旦、净行当加以演义,使药物人格化,情节故事化,十分成功地把500多种中药搬上戏剧舞台,流传千古。角色的形象也根据药物的性能、特征来刻划,如甘草的老成持重、番木鳖的强悍成虐,大黄的勇猛刚毅,菊花的清高素寒等。全剧共分十回,故事大意是:逐水寨头领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兵临甘府,欲抢甘草之女儿菊花强迫成亲,菊花惊吓生病,甘草员外派家人栀子去请黄芪先生。栀子一路艰难,先是与开黑店的密陀僧、山慈姑斗争,脱险后不料遇到甘家未婚女婿石斛。石斛请来威灵仙、刘寄奴、紫石英战败了逐水寨的兵马,火速进京应试。后来,异邦主帅番木鳖又进犯中原,四川大将军大黄挂帅,新科武状元石斛出战 ,仍力不胜敌。关键时刻,甘草员外前来助战,终于收服了番木鳖。后皇帝封甘员外为当朝国老。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借用药物间的性能的生克制化关系,如甘草与“逐山寒”大王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间的冲突,即中药的“十八反”的内容相呼应。至于角色对白、唱词及道具,无一不是由药物及相关含义组成,内容包括药物的性能、功用、产地、形态、炮制方法等。又如对“清肺汤”的药物组成,治疗病症用戏剧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他是这样描写的:“那一日在天门冬前,麦门冬摇了摇兜铃,闪出两妇人,一人叫知母,头戴旋覆花,搽着一脸天花粉;一个叫贝母,头戴一枝款冬花,搽着一脸元明粉。金莲来求咳嗽药方,黄芩抬头一看,即知头面各般所有枳实俱是止嗽奇药,放下兜铃,汇成一方,便把热痰喘嗽一并除去。”

  《草木传》幽默风趣,以拟人化的手法,寓中医药知识于娱乐之中,堪称本草知识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典型。

  不仅如此,他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篇幅涉猎医药保健的内容,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按摩、理疗、手术等内容,还在脉理、药性、药理、解剖、消毒、麻醉等方面均有涉及,并将这些内容嵌入《聊斋志异》中。有人初步统计,在458篇文章和1000多首诗词中,有167个故事与90多首诗词属于回味无穷的医药养生佳作。

  有人说:“有大成就者,必有坚定信念;但有坚定信念者,未必获得高寿。”似乎两难相悖:成就与高寿不可兼得。然而,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却活了76岁。这个岁数在300年前平均寿命不过35岁的清康熙年代,却是悬车之寿,不愧为横跨医药文学两界的大家。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文章配图纯属科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了解麦冬深入髓(一)——有草名沿阶,得见君应识
下一篇:你知道什么是“法制黑豆”吗?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