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扫泌尿系统的炎症,这个便宜的药,用上就好使--中国数字科技馆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横扫泌尿系统的炎症,这个便宜的药,用上就好使

2022-07-15 17:36:00

  前段时间有个亲戚找到我,说自己最近有些尿频、尿急。若是只有尿频尿急,勤快点多去几次厕所也就算了,麻烦的是排尿时还伴有一些尿道灼痛感,一整天下来弄得自己没法好好工作。

  听完她的描述,尿频、尿急、尿痛,这不就是泌尿系感染的典型表现吗?先看舌头,舌红苔黄腻;再问问饮食习惯,无辣不欢,出现症状前两天还吃了麻辣香锅。结合她的症状和舌脉象,我心想:病机是湿热下注没跑了。考虑到她尿痛较轻,尿频的情况也不算严重,我让她清淡饮食,并且推荐用一味中药泡水做代茶饮。

  这味药说来大家也不陌生,就是玉米须。

玉米,饮食,泡水,中药

  关于玉米须

  买过未剥开的玉米回家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玉米棒顶端会有一丛棕红色的须毛,这便是玉米须了。大多数时候,玉米须都被当作厨余垃圾处理,殊不知这丛不起眼的须毛也是一味不可小觑的中药。

  玉米原产于美洲,元、明之际才传入中国,因此中医应用玉米须、中医书籍首次记载玉米须的时间也相对较晚,不像大名鼎鼎的人参、当归,早在汉代就已经被广泛应用,并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玉米须作为中药,首载于《滇南本草》,其味甘,性平;归膀胱、肝、胆经。

  玉米须归膀胱经,味甘、淡,能利湿行水,尤其擅长清利膀胱湿热。玉米须虽算不上严格的药食两用型药物,但药性平和,而且煮水后有淡淡的香甜味,即便没有泌尿系感染,只存在一些湿热表现的也可以作为代茶饮长期饮用。

  玉米须的用法

  取新鲜玉米须约15g,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后再煮5分钟即可。也可用开水反复冲泡作为代茶饮。

  关于淋证

  淋,即淋漓不畅。淋证就是以小便频数,淋漓涩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现代医学的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病凡出现以上主症的,在中医均可归于淋证范畴。

  这里要注意区别淋证和淋病。淋病是一个西医病名,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属乙类传染病;而淋证则是中医的一个病名,因主症为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而得名。

  淋证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气淋六种类型,其中以热淋为多见。热淋的临床表现除小便频数、涩痛外,还伴有小便赤热,排尿时尿道灼热,口苦,舌红苔黄腻等。

  中医认为淋证多由湿热下注膀胱所致。那么什么是湿热,又为什么会产生湿热呢?

  现代人生活条件相比过去大大提高,天天甚至顿顿“吃香喝辣”早已不是梦。大家都知道太过饥饿会伤害身体,伤害脾胃;而饮食过饱,亦有损肠胃却少有人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以为意。

  我们吃进的食物,首先要化为水谷精微才能被人体利用。如何让水谷化为水谷精微么呢?饮食入口,第一个停留的地方是胃,胃就像一个磨盘,能够把大块的食团磨成细小的颗粒,然后细小颗粒才能被身体吸收。

  假设一个磨盘刚好可以供二十户人家使用,这十户人家不争不抢,能让磨发挥最大的效益。若一个石磨只有一户人家在用,就会让石磨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但如果用的人太多,一整个存在的人都用同一个石磨,大伙就得排队等待;来得早的人还好,不用排太久,但那些来得比较晚的人就只能在后面慢慢等,前面进度如何一概不知,时间长了难免心烦意乱。

  对应到我们的消化系统,吃得太多,前面的食物还来不及消化,新的食物又来了,这些食物积在体内慢慢发酵,最终生湿、生热。

  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湿热交结,湿邪带着热邪下注泌尿系统,就导致了淋证。

  中医有一句话,叫作“湿热相合,如油入面”,是不是非常形象呢!

  其实,造成体内湿热的原因多种多样,自然气候、个人体质等都能导致湿热,只不过饮食因为现在比较常见的因素,故在此特别说明。

  虽然玉米须擅长治疗淋证,但对于病情严重者,只靠这一味药未免还是势单力薄了些。

玉米须,尿路感染,味甘,性平

  八正散

  八正散方: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各9g。

  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芯煎汤送服;汤剂,加灯芯,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八正散出自世界第一部官方中成药典: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书记载八正散“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忡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现在为治疗湿热下注的主方。

  这个方子的配伍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其中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木通都是常用的清热利湿药,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清热解毒。

  在这里特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大黄这味药。大家可不要被固有思维影响,以为大黄只是个泻药,事实上大黄功效众多。《神农本草经》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也就是说,大黄的功效还包括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国医大师邹燕琴擅用大黄治疗慢性肾病。她对大黄深入研究,临床上依据患者体质、辨证结果以及患者用药后反应最终确定用药剂量。

  本方中,大黄与前面的一众清热利湿药配合,令湿热由二便分消。

  虽然中医面对淋证有很多疗效不错的方法,但这个病毕竟涉及到泌尿系统,如果有出现相应的症状,建议首先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避免盲目试药,延误病情。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上一篇:家里种上这种盆栽,药食两用,散寒行气,好处多得数不过来!
下一篇:当代人大多都脾肾两虚,吃不好,睡不好,腰酸腿疼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